浙江省宁波市明望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宁波市 中学 第二 学期 期中考试 年级 语文试卷
- 资源描述:
-
1、宁波市明望中学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一语文知识积累(20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文学的mi( )力是无限的。古今中外无数文学大家,都是这一片星空中最璀cn( )的明星,当世间所有的光华都已褪尽,唯有他们仍然bng( )射出最耀眼的光芒。2古诗文名句填空。(8分)(1) ,君子好逑。(关雎) (2)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3)是故 ,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虽身处茅屋,却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 , ”的呼唤。(5)朋友远行,能给以安慰和鼓舞的诗句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 ”。3文学常识和
2、名著阅读。(7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B.关雎蒹葭都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共有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C.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宋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D.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作者是吴伯箫,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2)名著填空。(5分) 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根据下面描述选择恰当的人物。(3分)*他是保尔少年时代的好朋友,积极参加革命。战斗中不幸被流弹打中,英勇牺牲。( )*他原是一名水兵,地下工作者,对保尔革命意
3、识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她是林务官的女儿,外形靓丽,给少年时代的保尔带来许多温暖,后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分手。( )A朱赫来 阿尔焦姆 谢廖沙 冬妮娅 达雅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 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 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2分)4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日光下澈(清澈) B.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矫首昂视(举)C缘溪行(顺着) 寻病终(随即) D. 选贤与能(同“举”) 男有分(职分)二、现代文阅读(20分
4、)(一)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丰子恺 (10分) 阿宝,我和你在世间相聚,至今已十四年了,在这五千多天内,我们差不多天天在一处,难得有分别的日子。我看着你呱呱坠地、牙牙学语,看你由吃奶改为吃饭,由匍匐学成跨步。你的变化微微地、逐渐地展进,没有痕迹,使我全然不知不觉,以为你始终是我家的一个孩子,始终是我们这家庭里的一种点缀,始终可做我和你母亲生活的慰安者。然而近年来,你态度行为的变化,渐渐证明其不然。你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记得去春有一天,我拉了你的手在路上走。落花的风把一阵柳絮吹在你的头发上、脸孔上和嘴唇上,使你好像冒了雪,生了
5、白胡须。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手帕为你拂拭。你也笑着,仰起了头依在我的身旁。这在我们原是极寻常的事:以前每天你吃过饭,是我为你洗脸的。然而路上的人向我们注视,对我们窃笑,其意思仿佛在说:“这样大的姑娘,还在路上让父亲搂住了拭脸孔!”我忽然看见你的身体似乎高大了,完全发育了,已由中性似的孩子变成十足的女性了。我忽然觉得,我与你之间似乎筑起一堵很高、很坚、很厚的无影的墙。你在我的怀抱中长起来,在我的提携中大起来,但从今以后,我和你将永远分居于两个世界了。一刹那间,我心中感到深痛的悲哀。我怪怨你何不永远做一个孩子而定要长大,怪怨人类何必有男女之分。然而怪怨之后立刻破悲为笑,恍悟这不是当然的事、可喜的
6、事么?记得去年有一天,我为了必要的事,将离家远行。在以前,每逢我要出门,你们一定不高兴,要阻住我,或者约我早归。在更早的以前,我出门须得瞒过你们。你弟弟后来寻我不着,须得哭几场。我回来了,倘预知时期,你们常到门口或半路上来迎候。我所描的那幅爸爸还不来,便是以你和你的弟弟等我归家为题材的。因为在过去的十来年中,我以你们为生活的慰安者,天天晚上和你们谈故事、做游戏、吃东西,使你们都感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少不了一个爸爸,所以不肯放我离家。去年的一天,我要出门了,你的弟妹们照旧为我惜别,约我早归,我以为你也如此,正在约你何时回家和买些什么东西来,不意你却劝我早去,又劝我迟归,说你有种种玩意可以骗住弟妹们的
7、阻止和盼待。原来,你已在我和你母亲的谈话中闻知了我此行有早去迟归的必要,决意为我分担生活的辛苦了。我此行感觉轻快,但又感觉悲哀。因为我家将少却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幸福儿。以上原都是过去的事,但是常常切在我的心头,使我不能忘却。现在,你已是中学生,不久就要完全脱离黄金时代而走向成人世界了。我觉得你此行的意义比出嫁更重大。古人送女儿出嫁诗云:“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你出黄金时代的“义往”,实比出嫁更“难复留”,我对此安得不“结中肠”?所以现在追述我的所感,写这篇文章来送你。你此后的去处,就是我这册画集里所描写的世间。我对于你此行很不放心。因为这好比把你从慈爱的父母身旁遣嫁到
8、恶姑的家里去,正如前诗中说的“事姑贻我忧”。事姑取什么样的态度,我难于代你决定。但希望你努力自爱,勿贻我忧而已。 【注释】结中肠:内心郁结、难过。 义往:这里指女儿出嫁,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说是“义往”。 事姑贻我忧:(女儿以后)须侍奉婆婆,这令我担忧不已。5下列对上面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阿宝是作者的女儿,她长大了,快要出嫁了,作者担心她处理不好与婆婆的关系。B. 丰子恺无微不至地关心女儿们的生活,也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关注他们的成长。C. “我忽然看见你的身体似乎高大了”的原因是:女儿的变化是微微地、逐渐地进展的。 D丰子恺写日常生活琐事,巧妙地加以点
9、染,使文章耐人寻味,上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6作者从那两件事上发现女儿阿宝已经长大成人?请分别概括。(2分)7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手帕为你拂拭。你也笑着,仰起了头依在我的身旁。8文章第段说:“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作者这种情感的解读。(4分)(二)信 胡耕 (10分) 人言即信。 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
10、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
11、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
12、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9下列选项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