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课时演练:2.5人和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化设计 先秦诸子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课时演练:2.5人和 WORD版含
- 资源描述:
-
1、*五、人和课时演练促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亲戚(q)畔之(pn)米粟(s)B.横逆(hn)商贾()疾其君(j)C.吾惛(hn)赡养(shn)放辟(p)D.邪侈(ch)罔民(wn)孝悌(d)解析:A项,“戚”应读“qi”;C项,“赡”应读“shn”;D项,“悌”应读“t”。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环绕。B.与禽兽奚择哉择:选择。C.舜为法于天下法:榜样。D.礼人不答答:答应。解析:A项,环:围。B项,择:区别。D项,答:回应。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是
2、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解析:B项,终身:一辈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亲戚:古代指内外亲属。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和它的成员。C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D项,于是:古代是两个词语。“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今义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答案:B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3、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参考答案:(1)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2)舜给天下树立了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3)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成就王业就像拨弄掌中的东西一样容易。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
4、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B.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
5、儿女。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解析:D项,是故:因此,所以。答案:D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臣请为王言乐仰足以事父母申之以孝悌之义A.相同,不同。B.相同,相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解析:请: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以:连词,“用来”/介词,“用”。答案:A7.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A./B./C./D./解析:B项,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答案:B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社会理想的核心。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解析:B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答案:B(二)(2015山东,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武王问太公曰:
7、“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8、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070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