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滕州市界河中学学业考试预测试题(五)语文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山东省 滕州市 界河 中学 学业 考试 预测 试题 语文试题
- 资源描述:
-
1、2015年山东省滕州市界河中学学业考试预测试题(五)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l20分钟。一、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殷(yn)红 琐(su)屑 对峙(ch) 吹毛求疵(c) B休憩(q) 荫(yn)庇 慰藉(j) 锲(q)而不舍 C拮(ji)据 恣睢(su) 驯(xn)良 义愤填膺(yng) D鞭笞(ch) 干涸(h) 哂(shn)笑 叱咤(ch)风云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佳丽 喷嚏 题纲挈领 阴埋天气B担搁 蛊惑 弄巧成绌 滔光养晦C伛偻 忸怩 未雨绸缪 真知灼见D嗫嚅 频临 坦荡如抵 义无反顾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
2、当的一项是 A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B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C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D老画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居,驻足端详,触景生情,不禁潸然泪下。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母亲节,她瞒着母亲和父亲买了一大束康乃馨,送给妈妈一个巨大的惊喜。B就最后一次儿童节去哪里庆祝一事,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C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改进城乡居民科技水平。D本次校运会袋鼠跳成绩揭晓了:我们班连续三年蝉联冠军!5对下面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
3、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画舸,彩绘油饰的船,也叫画船。 A这是一首送别诗。第一句诗人用“画舸”“春潭”的优美图景反衬自己郁闷和纷乱的心情。 B第二句用“酒半酣”写离恨太深而难以尽兴饮酒,暗含船即将起锚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C“烟波与风雨”写出此时风雨交加,江上波澜浩渺,朋友依然前行,表现了朋友为理想而义无反顾。 D“载”字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离恨成了可载之物,写出了心头离愁的沉重,形象可感,富有创意。二、积累运用(15分)6名著阅读。(4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傍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
4、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1)以上情节中,“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有_、_。(写出其中的两个人名) (2)杨志绰号_。再写出水浒传中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_。7用一句话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本报讯11月12日,雪野旅游区房干村九龙大峡谷举行省级地质公园揭牌开园仪式。房干九龙大峡谷于2010年1月被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历时三年,完成了地质公园的基础设
5、施建设和揭牌开园的各项筹备工作。 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规划面积1254平方公里,园内大小山峰十余座,沟壑纵横,水质清澈,植被茂密,构成山、石、林、水相得益彰的盆景式景观。_8结合语境仿写两个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3分)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_,_。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9填空。(6分) (1)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 (2)晴空一鹤排云上,_。 (刘禹锡秋词) (3)后值倾覆,_,_。 (诸葛亮出师表) (4)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_,_。(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巧借
6、比喻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沉浮的诗句是:_,_。 (6)请你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的诗句。_,_。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
7、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日:“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任末:人名。
8、笈:书箱。庵:茅草小屋。荆:灌木名。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俟其欣悦(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腰白玉之环( ) (4)门徒悦其勤学(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虽死犹存 B常以净衣易之 天下事有难易乎 C或依林木之下 或遇其叱咄 D益慕圣贤之道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13【甲】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3分)14从学习的角度,谈谈【甲】【乙】两段文
9、字给你的启示。(2分)四、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22题。(一)快乐与痛苦吴文越近读庄子,其中至乐篇是讨论人的快乐感的问题。庄子关注人生的逍遥和自由,当然也非常重视快乐这一人生范畴。文中将快乐感分成了多个层次,有属于感官娱乐的快乐,“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也有脱离了一般感官享受的快乐,再就是一种至乐忘却快乐的终极快乐,这是最高境界的快乐。故日:“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天下有没有最快乐的事呢。所谓快乐和不快乐应是比较出来的,没有痛苦也无所谓快乐,人生是痛苦的,这是每个人都体会到的,不过不同的人对痛苦的体验程度并不
10、相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没有一个人具有相同的阅历和相同的境遇。这就造成对待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甲】 如果人生是痛苦的,那么死亡岂不是解决痛苦最好的方法,可是世上大多数的人还是选择了生而放弃了死。米开朗琪罗曾这样慨叹:“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生活和欢乐呢?人间的欢乐愈是诱惑我们,愈是对我们有害。”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大师的偏颇之词出自他沉郁悲痛的人生经验,于是他说,“人一生下来便死去,是最幸福的人。”但是他还是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创作了西斯廷天顶画,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他的快乐正是来源于他创作的痛苦过程中。也是我们所说的“痛并快乐着”。故生命的痛苦和战胜痛苦的欢乐
11、,是激励个体永不衰竭的动力。【乙】一个人只有经历人生沧桑和苦难之后,才能不惑于世间的纷扰,保持内心恬然安宁。 我的小孩子只有8岁,每天我们都会让他练习书法。 他说:“我现在已经成为字的奴隶。” 震惊之余,才知单单写字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我说:“从前有一个小孩子手里握着一只鸟,问一位智慧老人:你猜我手里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老人说:我如果说是活的,你就会捏死它,但我如果说是死的,你就会张开手把鸟放飞。也就是鸟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中。你想成为字的主人还是成为字的奴隶也是你个人的选择。在校长给你颁发全国青少年书法一等奖证书时,当获奖而成为全校的升旗手时,你快乐吗?”他说:“当然
12、快乐。”【丙】可见快乐不是轻而易举的,当我们羡慕智者乐观、幽默、恬静等种种精神品质时,我们就应当接受属于自己的一份苦难,或对众生的苦难表示出深深的同情,并从中汲取提升生命的力量。 庄子在至乐篇是从快乐感入手,重点谈到了生死观的问题,还创作了庄子祭妻和骷髅对话这两个寓言来阐明返归自然的终极快乐。死是否能摆脱痛苦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视不幸和痛苦为上苍恩赐的财富,它也是我们人生的老师,将教会我们生活的智慧和爱心。珍惜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才是应有的态度,所以说:“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我想,要想追求真正的快乐,应先有接受痛苦的勇气。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12日)15第段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