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同步练习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同步练习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2015 2016 学年 高中语文 粤教版 必修 同步 练习 19
- 资源描述:
-
1、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走近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太宗自制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的谏议政论文,颇多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后人刘知己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注音(1)求木之长(zhn)壅(yn)蔽疏浚(jn)垂拱(n) 载(zi)舟 堵塞(s)(2)奔
2、干组词记忆,掌握字音古人云:“字不离词,词不离义。”单个字的读音可能拿不准,但如果把它放入词组中,便会柳暗花明。如:“犄”与“掎”,两个字的读音很容易混,但如果将其放入词组中就简单多了,如:“牛犄(j)角”“掎(j)角之势”,我们记这两个词比单纯记两个字容易多了。又如“忤”,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把它放入“忤逆”这个词中就很容易读出来了“w n”。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壅蔽(yn) 疏浚(jn) 黜恶(ch) 身无长物(zhn)B. 崇峻(chn) 殷忧(yn) 塞源(si) 百战不殆(di)C. 谬赏(mi) 垂拱(n) 盖寡(i) 言简意赅(i)D. 娱乐(y)
3、栖居(q) 契机(qi) 咬文嚼字(jio)解析:A项,“长” 应读“chn”;C项,“拱” 应读“n”;D项,“契”应读“q”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A项,振震;B项,简拣;D项,读逗。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与例句的加点字含意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凡百元首,承天景命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高山仰止,景行不止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解析:A项,通“影”,影子;B项,“景行hn”原为“大道”,喻高尚的德行;C项,日光;D项,景致,景色。4下列
4、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A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解析:A项,休:美好;B项,物:他人;D项,冲:谦虚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解析:A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B项,纵情,古义:骄傲,今义:尽情。 C项,骨肉:古今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将有所作则思知
5、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解析: 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D项,“弘”,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弘扬”。7对下列各句中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臣闻求木之长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人君当神器之重岂取之易守之难乎A和相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相同,和不同解析:助词,无义;助词,的代词,它,代“天下”。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夫
6、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月出于东山之上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例句和其他项都属于状语后置句。9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制堵”近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_,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今天,_,在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但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所谓“中国式”,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
7、思想、不良风气,_。_答案:流行语折射出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全貌写法归纳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二、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
8、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三、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写法精讲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
9、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
10、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又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