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 大学之道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 大学之道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 新教材 高中语文 单元 大学 课件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 资源描述:
-
1、第五课*大学之道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1“明”“修”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重要考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2礼记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高考语文时有涉及。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熟悉作品
2、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礼记中的名句(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曲礼上)译:傲慢不
3、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意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超限。(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曲礼上)译:面对财物,不该取得的绝不取得;面对危难,不该逃避的绝不逃避。与人争执时不求胜利,分配财物时不求多得。(3)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礼上)译: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近疏远,判断容易混淆和相似的事物,区别事物的相同或相异,辨明是非对错的。(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曲礼上)译:礼崇尚交际要有往有来。施惠于他人而他人不来报答,这是失礼;他人前来施惠而不去报答他人,也是失礼。(5)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
4、慑。(曲礼上)译:富贵的人知道并喜好礼,就不会骄奢淫逸;贫贱的人知道并喜好礼,就不会怯懦困惑。(6)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曲礼上)译:进入别国国境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了别国要问明当地的风俗,进了别人家门要问问人家有什么避讳。(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译: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知晓道理。(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译: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不吃一口,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深刻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它
5、好在哪里。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9)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译:老师受到尊敬,然后道才会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知道尊崇学问。(10)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译:所以治世之音安详而喜乐,表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表示人们困苦。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11)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
6、患弗能行也。(杂记下)译:君子有三个忧虑事:没有听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够听到。已经听到的知识,忧虑学不到手。学到手的东西,忧虑不能践行。(12)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译: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成为智者,努力实行就接近于成为仁者,知道羞耻就接近于成为勇者。”(1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译:凡做事如果预先准备就能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1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儒行)译:假如能为国家谋利,不谋求自己的富贵。出自礼记的成语礼尚往来 冬温夏凊 美轮美奂 天下为公长善救失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放之四海而皆准心广体胖 教学相长 孤陋寡闻3.了解背景大学原
7、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宫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出自于礼记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一词多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形容词,美好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亮视力明白地贤明名词,规律,道理动词,说名词,道
8、路动词,取道方法学说,主张动词,修养长,这里指身高动词,修造整治,治理美好的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课上思辨任务 一理解文章内容1.比较“大学之道”中的“大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小学”含义有何不同。答:古时的“大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博学”,二是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治国方面的学习。这里的“大学”是后一种意思。“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学”是指小的方面学习,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学,即古人所学的学习文字等方面的“小学”。2.结合大学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的关联。答: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9、,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目”,这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10、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提出了“三纲”和“八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任务 二把握观点态度1.请结合大学之道一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答:古代主流的观点来源于南宋的朱熹,他曾经在四书集注指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是“观察、分析、探究”的意思,“格物”就是“对呈现在心前的万物进行观察与分析”。“致知”中的“致”是“导致、引发”的意思,“致知”即是导致、引发自己对万物所遵循的明德真理的知。所以,“致知”其实与“明明德”是一个意思,用词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528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