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同步测试)——高中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下册 .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16-2六国论同步测试高中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下册 16 同步 测试 高中 统编 2019 语文 必修 下册
- 资源描述:
-
1、16.2六国论练习设计一、文言知识梳理:(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暴霜露( )2、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百倍其实: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祖父:古义: 。今义:爷爷。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义: 。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义: 。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
2、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得之(正确)诚不得已(办法)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相:当与秦相较(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 )2、义:义不
3、赂秦(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日、月:日削月割( )5、却:李牧连却之(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1、举以予人(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赵尝五战于秦(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翻译下列句子: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 2、不赂者以赂者丧。译: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译: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 6、洎牧以谗诛。译: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译: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 二、古诗文基础知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A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B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抢劫,掠夺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使快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多于南亩之农夫B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骊山北构而西折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夫六国与秦皆诸侯3下列加点词语,从词类活用角度划分正确的一项是()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李牧连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燕赵之收藏日削月割族秦者秦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A/B/C/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燕赵之收藏,韩魏
5、之经营,齐楚之精英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5下列句子,句式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的一项是()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3)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
6、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三、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燕将录唐杜牧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奈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
7、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
8、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选自樊川文集
9、,有删改)注燕: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中黄门:此处指宦官。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禁兵,也叫禁军,是封建王朝保卫君王的直属精锐部队,
10、驻扎在王宫四周。B中臣,德行中等的臣子。荀子大略:“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中臣”在文中即是此意。C执事,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D符信,符节印章等信物的统称,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B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C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
11、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做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译文:(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译文:11杜牧身处晚唐衰世,阿房宫赋一文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本文为谭忠立传,是如何体现这种对国事的关心的?答:参考答案一、 文言知识梳理:(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暴霜露(通
12、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百倍其实:古义:他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古义: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义:智谋,力量。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