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灯笼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灯笼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 2023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灯笼 作业 课件 新人
- 资源描述:
-
1、第4课*灯 笼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焚身(fn)岁梢(sho)斡旋(w)熙熙然(x)B.燎原(lio)神龛(kn)犬吠(fi)霍骠姚(bio)C.皎洁(jio)静穆(m)怅惘(wng)暖融融(rng)D.点缀(zhu)族姊(z)幽悄(qio)马前卒(z)答案1.CA项,斡旋(w)。B项,霍骠姚(pio)。D项,幽悄(qio)。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装饰 锵然 帖春联 咕咕噜噜B.思慕 官衔 凑热闹 垂珠联珑C.争忪 悲悯 挂神袍 吹角连营D.磷火 褪色 闹嚷嚷 夜深星斓答案2.BA项,帖春联贴春联。C项,争忪争讼。D项,夜深星斓夜深星阑。3.下列句子
2、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幸亏小李从中斡旋,才得以缓和。B.在任何领域都能取得成功的人,靠的从来不只是天分。C.为了迎接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到来,街上早已张灯结彩。D.他总是人情世故,八面玲珑,大家对他都很反感。答案3.D“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个名词,这里需要填一个形容词,可改为“左右逢源”。4.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C.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D.灯笼在过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3、,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答案4.B 可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来判断。B项,“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中,将“记忆”比作“网”,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稳定下来。即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只有经济基础不变,民俗就仍然具有稳定性。同时,民俗具有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但其变异性是绝对的,没有变异性的民俗是不存在的。(1)画线句关联词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2)请为上面文字的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答案5.(1)将“只有”改为“只要”。(2)民俗具有稳定性【解题思路】第(1)题,“只有就
4、”搭配不当,应将“只有”改为“只要”。解答第(2)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从开头到“民俗就仍然具有稳定性”主要论述了民俗的稳定性,据此作答即可。6.2021南充市嘉陵区期中改编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过中华节日,品味传统民俗: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1)【识节日】以下各个选项中,全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是()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B.圣诞节、春节、中秋、七夕、重阳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D.春节、清明、建军节、中秋、重阳答案6.(1)C
5、A项,“元旦”“国庆”不是中国传统节日。B项,“圣诞节”不是中国传统节日。D项,“建军节”不是中国传统节日。(2)【品民俗】请任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不重复例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仿句:,。答案(2)【答案示例】示例1:月圆中秋 家家团聚吃月饼示例2:绿满清明 户户扫墓祭先人(3)【读春联】贴对联是春节风俗之一,下面是长寿村的一位老人打算张贴的一副对联,请你指出下面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A.121岁 B.131岁C.141岁 D.151岁答案(3)C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花甲”指60岁,
6、“花甲重逢”指两个花甲之年,120岁,“三七岁月”指21年,所以上联指“120岁+21岁”,即“141岁”。“古稀”指70岁,“古稀双庆”指两个古稀之年,是140岁,“一度春秋”指1年,所以下联指“140岁+1岁”,即“141岁”,故本题选C。(4)【话习俗】春节的每一项传统习俗都有一定的起源和意义。例如: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请从下列春节传统习俗中选一个你熟悉的介绍其起源和意义。放爆竹、祭奠祖先、压岁守岁、拜年、贴春联、贴门神、倒贴“福”字。
7、答案(4)【答案示例】示例1: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即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示例2:祭奠祖先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祈求和报答他们对后代子孙们的庇护和保佑。示例3:压岁守岁习俗由来已久,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风俗首要表现为岁除夜灯火通宵不灭,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岁除夜一家人团
8、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示例4: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示例5:贴春联的民俗始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辟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示例6:我国春节贴门神这一习俗,最早的记录是周代的“祀门”活动。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
9、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张门神贴在门上,一是表示吉庆,二是为了“辟邪驱魔”。示例7:倒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寓意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8分)糊灯笼刘东妮“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谚语描绘的是一个已近乎消失的年节传统,五彩的灯笼似乎只在岁月的深处摇曳、闪烁。不知为何,大都市的流光溢彩有时更让我想念从前,感觉今年的正月十五应该继续下一场大雪,应该有很多孩子手提一盏红烛灯笼在街上奔跑,应该存在一些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