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3)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谏伐匈奴书》(共33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伐匈奴书
- 资源描述:
-
1、1谏伐匈奴书主父偃2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主父偃及汉书的知识。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通过了解汉民族与匈奴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知晓我国古代处理民族争端的经验教训。3、体悟谏疏类的文章言简意赅,察情观意,语言恳切的特点。4、积累古汉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主父偃及汉书的知识。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积累古汉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4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编撰的一部体史。汉书与、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关于汉书纪传断代史记后
2、汉书三国志班固5关于作者 主父偃(前?前127年),临菑(今山东临淄)人,汉武帝时期名臣,官至中大夫,提出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推恩法6进谏前: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7进谏: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8进谏后: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偃
3、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9背景介绍 匈奴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自先秦至秦汉,她的强弱攻守,往往直接影响到中原政权的兴衰消长;她与汉朝的关系,是影响整个时代的民族关系问题。因此,当时汉朝有为的君主,如高帝、武帝、宣帝;著名的贤才,如贾谊、晁错;英武的将领,如李广、卫青、霍去病;还有仗节的使臣如苏武,张骞等等,莫不出谋与策划,抵抗或征伐,为国为民尽心竭力。因此,司马迁、班固都予以十分重视,史记汉书专设匈奴传。10背景介绍 匈奴毕竟是一个有数千年根基的剽悍民族。汉武帝在他53年皇帝生涯中,举倾国之兵,选绝世帅才,打了四十六年的战争,终是没
4、能亲眼看到这个令他祖先蒙辱的民族消失。这个逞尽文韬武略的大汉皇帝在他有生之年,虽然尽夺失地,侵吞河西,但当瞑目之时,他的大汉王朝也随着他几十年的穷兵黩武而渐入民变土崩之中了。11什么是谏书?谏书是用于。“谏”的意思是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1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不恶切谏2幸赦而少察之 3天子大恺4春蒐秋狝 5靡敝中国6 泽卤 7 暴兵露师8 踰河而北 9飞刍輓粟10黄、腄、琅邪11一石12从之如搏景 13天下亡干戈之事14系虏单于13梳理第1段和第2段的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词 兵者凶器也古义:今义:争者末节也古义:今义:凶手杀人的工具不祥的器物节操卑劣小节14 解释划线
5、词语 不恶切谏()以效愚计()幸赦而少察之()()怒者逆德()故圣王重行之()()务战胜()穷武事()梳理第1段和第2段的文言知识献,呈上憎恨,讨厌慎重稍微用尽致力,从事违背敬辞,表希望所以15准确翻译下列语句,并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率直的进谏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以:连词,来)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他们功业将流传百世。(而,连词,表并列)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思考这件事。(而,连词,表并列)16 国虽大,好战必亡 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虽,连词,即使)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诸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869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高考英语复习:任务型阅读主题突破(江苏适用).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