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课件(大纲版):专题七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届高三 语文 二轮 复习 精品 课件 大纲 专题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文本 阅读
- 资源描述:
-
1、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课件(大纲版):专题七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七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七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考情分析 专题七 考情分析 2011年高考社科文考查一览表试卷 文题或出处 类别 题型 题量 分值 四川卷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自然 选择题 3 9分 重庆卷 介绍“niiu”报纸 3 9分 江西卷 柯文尼、海菲尔德文化时间 3 9分 辽宁卷 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3 9分 全国卷 叶郎说意境 社会 3 9分 天津卷 发展中国文化 3 9分 课标卷 金开诚诗经 3 9分 山东卷 何家英衡中西以相融
2、3 9分 专题七 考情分析 试卷 文题或出处 类别 题型 题量 分值 北京卷 生物能源 自然 选择题简答题 11 8分 浙江卷 核技术思考 21 9分 湖北卷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文法”社会 31 12分 广东卷 蒋孔阳美和美的东西 22 16分 福建卷 张曙光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12 9分 湖南卷 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 21 12分 江苏卷 鲁迅捧与挖 简答题 3 18分 专题七 考情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从2011年高考考查的情况来看,本考点是必考内容,所以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本考点的练习。2已经打破纯选择题的格式。本考点的考查,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未免显得单调乏味、僵化死板,参照
3、2011年湖北卷、北京卷、广东卷、福建卷、浙江卷、湖南卷的考查格式,2012年高考考查题型很有可能出现变化,也很可能会出现选择题和简答题并存的局面。所以必须要多训练选择题,又要兼顾简答题的混合题型。专题七 考情分析 3多关注社会科学文,兼顾自然科学文。根据往年的,特别是2011年的本考点考查情况看,全国卷往往多选择社会科学文来考查,所以在训练的时候也必须侧重训练社会科学文,当然,也一定要兼顾自然科学文的训练。4选文会紧跟时代步伐。高考命题时,选文不会选取那些很陈旧、过时的文章来读来考,一般都会紧跟时代步伐,选择比较新的文章,如2011年浙江卷的核技术思考,就是最新的事件,所以在训练时应多关注时
4、文。2012年高考,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命题样式稳定,应以本省的题型训练为重点。选择题加简答题的考查模式应该注意,但本省的考查形式如有变化,一般会提前通知。专题七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12011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
5、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
6、、很完美。专题七 真题演练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
7、都有深远的意境。专题七 真题演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境)专题七 真题演练 1下列关于
8、“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专题七 真题演练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文阅读中“筛选文中信息”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艺术作品都要
9、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没有因果关系。专题七 真题演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专题七 真题演练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
10、体验和感受。【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文阅读中“筛选文中信息”的相关内容。文中相关内容是“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而是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专题七 真题演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
11、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专题七 真题演练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解析】C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C项中显然不能反过来推断“杜甫是妙王维是工”,因为按西方艺术家的观点,王维的诗并不“逼真”。专题七 真题演练 2 2011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
12、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专题七 真题演练 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16页彩版日报。这无疑就像素来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niiu”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
13、。“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专题七 真题演练“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性”发行量。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iiu”订户选择文章时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
14、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专题七 真题演练“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动“网际”印刷技术的发展。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专题七 真题演练 4下列有关“niiu”报纸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A根据读者从网上选择的不同内容编成的报纸B根据
15、读者不同阅读习惯而选择不同纸张形式的报纸C由订户自己主编内容、网站排版和印刷的报纸D利用了新科技、新理念,既旧又新的报纸【解析】C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二段说“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C项“和”后添加“公司”才正确。此项张冠李戴。此类试题可分三步走: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出它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比较题干和选项,看选项是否答非所问;比较选项与对应句,看意思是否完全吻合。专题七 真题演练 5下列对“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B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
16、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纸的发行量。C它让传统媒体调整了内容定位,也吸引了广告商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广告投放。D它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开拓了纸质媒体的潜在阅读群。专题七 真题演练【解析】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属于定向筛选。根据原文第四段“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性发行量”,B项范围失当,在“发行量”前添加“隐性”才正确。定向筛选解答的思路是:理解题意,明确筛选方向和标准;抓住关键词,锁定信息源;仔细比对,掘隐辨伪。此类试题的命题者往往通过以下方式设置“陷阱”:无中生有、答非所问
17、、曲解原文、偷换概念、源流颠倒、以偏概全、范围失当、混淆已然和未然(或肯定否定、特称全称、或然必然等)。专题七 真题演练 6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niiu”让报纸从固定套餐变成了菜式丰富的自助餐,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B“niiu”在短短的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C“niiu”要求合作伙伴要有内容的保障和广泛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D“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订户的喜爱。专题七 真题演练 【解析】D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
18、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推断题的关键是看原文中是否暗含了推断的意思。A项无中生有,“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原文找不到依据。B项以偏概全,仅凭“远超预期”就断定“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过于绝对化了。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的是“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而不是“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推断是根据原文提供的显性信息,进行符合原材料事理、情理的推测。推断要了解必要的逻辑推理方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推断要防止绝对化、随意化、曲解原文等错误。专题七 真题演练 所谓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
19、社会科学技术的文章。高考中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考生尤其是文史类考生对此类考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心理。其实,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专题七 技法点拨 技法点拨 一、树立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二、具备两种心态1专注
20、。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专题七 技法点拨 2仔细。科技文阅读所设的题目虽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做好选项和原材料的比较工作,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三、遵守四字方针1筛。科技文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
21、题的关键。有的题目是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以假当真。专题七 技法点拨 2带。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题支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题肢所涉及的信息带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题支相对应的对应句(一般情况下即前面所列的关键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看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专题七 技法点拨 3比。一定要注意题
22、干和题支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题支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将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是否变为了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题支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题支,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专题七 技法点拨 4除。排除干扰项,识破选项陷阱,验证答案。解答科技文文章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文意或题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要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
23、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或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本末倒置或源流倒置、夸大其词或范围失当、答非所问或曲解原义。专题七 技法点拨 四、明确五个步骤1精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现代文阅读有多种方式。假期读读小说,是消闲阅读;随手翻翻晚报,是浏览阅读这些生活中的“泛读”,低于高考考查的阅读方式;读物理书、历史书,是专业阅读;学语文课文、红学研究,是治学中的“研读”,高于高考考查的阅读方式。高考语文考查的方式,介于二者之间,人们习惯称为“信息阅读”,或称作“精读”。这里说的“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888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