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 2022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四 单元 16 孤独 教案 新人
- 资源描述:
-
1、16.孤独之旅一、明确课标要求(一)教学目标1.熟悉小说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3.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培养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2.难点:小说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写作特色。(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展示(一)激情导入孤独有时是一种情调,可以慢慢品味自己的小秘密或独自享受自己的独处空间;孤独有时又是一种疼痛,就像茧化蝶,坚持过来了,通过了这一层考验,就可达到一个新
2、的境界,有一个新的自我提升。每个人的孤独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孤独是有所得的,而有的仅仅是成为了生命中的一抹颓废之色。我们今天跟随曹文轩的脚步,和杜小康一起品味他的孤独之旅,看看他的孤独是否有所得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曹文轩(二)走进课文环节一:了解作者,感知小说(一)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理事,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多种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二)草房子简介课件出示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
3、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杜小康家原来是全村首富,一直过着无忧无虑、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他是班长,学习成绩优异,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时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时,他已经骑着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
4、们的游乐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瞬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于是他陪着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始了放鸭生活 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故事的情节。【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草房子整个作品的内容,让他们了解节选课文之前和之后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孤独”的含义。环节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速读课文,梳理内容课件出示提示:本文虽然是节选,但也符合小说的基本结构。梳理内容抓住小说的要素梳理。预设
5、:开端: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守护鸭群孤独感受。 高潮:杜小康在芦苇荡中遭遇暴风雨勇敢保护鸭群。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用一句话概括:杜小康离家随父到芦苇荡中放鸭所经历的充满着艰辛与孤独的生活,却也恰好是他得以蜕变成长的人生必修课。技法指导:人物+事件+原因+结果2.杜小康成长前后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回顾这篇文章的情节,概括杜小康成长的过程。开始时: 惶恐、软弱 长大了结束时: 坚强、成熟3.再次自主阅读,重点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啊成,找出写他心理变化的语句。预设:教师小结:杜小康在“孤独之旅”前三个阶段的心理,可以归结为“不敢面对
6、现实、希望逃避现实”,这是他心灵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面对人生突然转折的自然反应;后三个阶段,他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关键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样反而好了”),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简要概括就是:逃避孤独正视孤独战胜孤独。小说由此提出了一个命题:一个人是否成熟,就在于他能否面对现实,如何面对现实。【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情节,为下文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作品写作意图做好铺垫。第三环节:细读课文,把握人物。1.学生活动:找出文中开头部分表现了少年杜小康放鸭生活和精神状态的语句,试着理解
7、他的处境和心理。 预设:失学去放鸭 无奈 离开油麻地 茫然、恐惧 孤独之旅 到达芦苇荡 害怕、胆怯 安营扎寨 孤独、不再恐慌 严峻考验 成长、坚强 鸭子生蛋 惊喜小结:磨难是成长的催化剂,杜小康在和父亲守护鸭群长大的过程中,所处的是远离母亲,同学玩伴,无比单调甚至两人窒息的艰苦生活、孤独之至。但他最终战胜孤独,赢得了成长。2.课文中哪些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预设: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鸭群:呈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表现了鸭子被赶着、不情愿。也衬托了杜小康不情愿去放鸭的心情。一路觅食,有时朝天空叫几声。表现了鸭群的寂寞,也衬托了杜小康离开家,离开学校和伙伴的寂寞。临睡时心理动作和神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