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27练) WORD版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27练 WORD版含答案 2022 届高三 语文 课时 作业本 127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27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故宫存在已有600年了。初见故宫,不禁被其庞大的身姿所震慑,才真正明白萧何说的“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意思。历朝历代都有皇宫,得以完整保存的 。故宫保留至今,其意义已不再是单纯的建筑,而是一部浓缩版历史,书写着过去,迎接着未来。故宫的“走红”,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文物、研究文物,让昨天的历史能够经过今天完整地留给明天,是重要的;而让更多民众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样是重要的。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以前故宫的厕所是收费的,每年能收入几百万元;游客要参观珍
2、宝馆,也要花两块钱买一双环保鞋。对个人来说这样的收费可能并不高,但却让故宫显得没那么可亲可爱。如今,厕所收费早已销声匿迹,文化产品创收 ,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经营模式的巨大进步,更是发展思路的 。从板起面孔到 身子,从自带敬畏感到“萌萌哒”“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人情味的“人设”,不断拉近故宫与人们的距离。今天的博物馆,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展馆、展品,还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无论是通过充满趣味的文化创意实现知识的普及,还是通过传递400年老树的种子回望文人精神,都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故宫的老院长郑欣
3、森曾说:“( )。”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文化才不会被“打入冷宫”,而是一直热腾腾的。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屈指可数 如火如荼 殚精竭虑 挺直B.凤毛麟角 如火如荼 改弦易辙 俯下C.屈指可数 风生水起 改弦易辙 俯下D.凤毛麟角 风生水起 殚精竭虑 挺直2.与划线句中的“走红”引号用法一致的是(3分)( )A才真正明白萧何说的“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意思B“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三省C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D白日的亮光把犯罪者的“成绩”完全暴露出来了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4、一项是(3分)( )A. 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B. 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C. 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D. 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4下面文段是一则活动方案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问题,请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5分)11月9日是全国“119”消防日。为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形成各级各部门工作合力,持续增强全市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有效加大全民消防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全市抗御火灾风险能力,有效遏制和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弄成良好的消防环境,根据“XX省消防总队关于做好消防宣传活动准备工作的通知”的安排部署,特制定“119”消防宣传月活动
5、方案。 5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75个字左右。(6分)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然而事实是,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
6、“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注】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箨(tu)落:笋壳落掉。 长竿:新竹。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6.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看母笋是龙材”描述竹子在春天初长时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清丽自然。B“茂陵归卧叹清贫”说自己已经
7、年老,只能像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甘守清贫。C“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千亩之竹风吹过后声浪仿佛雨啸,有排山倒海之气势。D两诗赋普通意象奇特之处,与传统借竹抒怀诗不同,集中体现李贺创作风格。7.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情志。试分别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子的形象。(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 , 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持否定态度。(2)庄子在逍遥游中 , 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3)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 , 。【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8、3题。材料一: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手工艺品。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刺绣的出现略迟于纺织的出现,是随着缝纫而产生、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织物与骨针等实物来看,早在上古时期吴地就可能有刺绣了。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记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装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可见早在2500年前,吴地“断发文身”的习俗就已被披锦饰绣的衣服所代替。吴越春秋夫差传中也有记载:“吴王临欲伏剑,
9、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死必连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这也可说明吴地早期刺绣是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的。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地苏绣的初创时期。 (摘编自孙佩兰吴地苏绣)材料二: 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丝理,若对此缺乏正确认知,很难使绣品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但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绣艺术大师李娥媖发现一朵在墙角含苞待放的深红色月季花,她由花叶上放射形的纤维组织,特别是合抱形花瓣的姿态,联想到刺绣的丝理,顿生灵感,后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丝理规
10、律,即刺绣丝理必须与植物纤维组织及动物毛丝生长方向一致,并随它们姿态的不同和变化灵活运用。如绣花卉,宜用散套针。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可使镶色、接色和顺,适宜表现花卉娇艳多姿、五彩缤纷的特点。又如绣猫,宜用施针,因为施针的线条是稀铺后分批逐层施密的,线条略有交叉,适合表现小猫遍身柔和松软的茸毛。乱针则以似乱非乱的线交叉掺和绣面,使作品生动逼真。按丝理规律刺绣,可使花儿迎风争艳,金鱼游姿优美,鸟儿枝头跳跃,小猫呼之欲出,其艺术效果远胜图画。这项创造性发现,成为苏绣技艺的一大特色。 (摘编自李明苏绣)材料三:如今,苏绣大师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任何一种绘画效果,苏绣似乎发展到了尽头,再也
11、变不出新花样了。姚惠芬开始思索: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针法,针法构成了苏绣的艺术语言。但眼下,一些传统针法尤其是衣饰上使用的实用针法,正被人们渐渐淡忘。于是,姚惠芬决心回到更早的传统里,去寻找新的可能性。她从刚开始的别扭、不习惯到最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了自由、自觉的创作状态,能自主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姚惠芬的骷髅幻戏图系列刺绣作品,亮点不在于用刺绣去模仿绘画,而在于借绘画去展现针法:每一块城砖,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矛盾的针法构成。如果说过去的重点是“绣什么”,现在则变成了“怎么绣”。针法上的自觉使苏绣变得纯粹了,摆脱了形似而变得抽象了,类似于格林伯格所说的现
12、代主义绘画对写实绘画、叙事绘画的超越,充满了对媒介特性的自我批判。由此,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1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B苏绣独树一帜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丝理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而丝理规律的要核在于刺绣丝理与物体丝理的一致。C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作用,这使所绣之物有接近图画的效果。D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上的自觉性,努力回
13、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绣源远流长,上古时期吴地可能就有刺绣。而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所以一般来说纺织的出现要略早些。B李娥媖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由一朵深红色月季花,悟得花叶上的纤维组织与刺绣丝理的关联,总结出了丝理规律。C按丝理规律绣一朵牡丹,最好用散套针,因为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有利于表现牡丹的突出特点。D针法是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创造性地运用针法,苏绣突破了形似的艺术藩篱,完成华丽的蜕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苏绣的历史渊源,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5-8题。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时杨素、苏威用事,纲据正不诡迎随,素等多憾。会大将军刘方讨林邑,素言林邑多珍赀,非纲不可任,遂署行军司马。方揣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