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之道 5.2 大学之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大学 2023 2024 学年 语文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解析
- 资源描述:
-
1、5.2 大学之道0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02预习导学作家作品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
2、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2.了解曾子思想l 修齐治平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3、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l 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3.了解戴圣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
4、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4.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礼记的由来礼记礼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
5、礼。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以辅助理解,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记的特点及地位特点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三礼”之一礼记周礼仪礼“五经”之一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十三经”之一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
6、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5.了解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解题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
7、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含义:“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大学与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生字注音本末(m) 壹(y)03探究提升l 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
8、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道:规律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凡事都
9、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活动二:问题探究1.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二句:承接上文,回答“如何达到大学之道”第三句: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2.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
10、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3.“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答案】“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l 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11、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于:在 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诚:使动,使真诚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治:治理的好,太平至于:古:到+ 今:表示另提一件事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根本。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
12、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 提出“八目”:格物、致知、
13、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思考2: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思考3: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
14、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思考4:“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明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考6: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道理: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
15、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是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意义和作用: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思考7:文本特色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
16、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渐,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04体系构建文章结构05强化训练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师不必贤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C青,取
17、之于蓝,而青于蓝D良曰:“长于臣。”【答案】B【解析】A介词,比。B介词,达到。C介词,比。D介词,比。故选B。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C【解析】A.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B.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D.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故选C。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之:结
18、构助词,的B在止于至善在:介词,在于C定而后能静而:连词,表顺承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连词,来,表目的【答案】D【解析】D项,“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以”理解为“连词,来,表目的”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介词,把,表方式、手段”。译文: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故选D。4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在明明德B先齐其家C事有始终D则近道矣【答案】C【解析】A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B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C项,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D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故选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
19、物的原理。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指一般人。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D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答案】B【解析】A项,“致知在格物”中的“格物”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项正确。B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庶人”解释为“一般人”不正确,正确的解释应为“平民百姓”。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此项解释不正确。C项,“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中“怵惕”解释为“惊骇、恐惧”。译文: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此项解释正确。D项,“犹其有四体也”中的“四体”解释为“四肢”。译文: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此项解释正确。故选B。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20、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答案】D【解析】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故选D。7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
21、人停止“至善”。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D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达善良之地。【答案】B【解析】做此类题目,要把握关键词语的翻译。此句中判断的点首先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在此处应为动词词性,意为“发扬、弘扬”,据此可排除C项;第二个判断的关键点为“止于至善”,此句应为状语后置,正常句式应该是“于至善止”,“至善”应是一种最高境界,所以此句子应翻译为“到最高境界 至善才
22、停止”,由此可排除A D两项。故选B。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答案】D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10下列选
23、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宗旨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亲近爱抚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心不妄动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格:推究知:知道【答案】A【解析】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D.“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故选A。11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597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