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类型5.2 《大学之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95976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942.59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大学之道 5.2 大学之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大学 2023 2024 学年 语文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解析
    资源描述:

    1、5.2 大学之道0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02预习导学作家作品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

    2、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2.了解曾子思想l 修齐治平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3、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l 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3.了解戴圣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

    4、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4.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礼记的由来礼记礼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

    5、礼。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以辅助理解,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记的特点及地位特点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三礼”之一礼记周礼仪礼“五经”之一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十三经”之一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

    6、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5.了解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解题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

    7、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含义:“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大学与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生字注音本末(m) 壹(y)03探究提升l 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

    8、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道:规律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凡事都

    9、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活动二:问题探究1.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二句:承接上文,回答“如何达到大学之道”第三句: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2.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

    10、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3.“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答案】“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l 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11、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于:在 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诚:使动,使真诚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治:治理的好,太平至于:古:到+ 今:表示另提一件事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根本。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

    12、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 提出“八目”:格物、致知、

    13、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思考2: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思考3: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

    14、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思考4:“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明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考6: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道理: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

    15、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是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意义和作用: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思考7:文本特色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

    16、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渐,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04体系构建文章结构05强化训练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师不必贤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C青,取

    17、之于蓝,而青于蓝D良曰:“长于臣。”【答案】B【解析】A介词,比。B介词,达到。C介词,比。D介词,比。故选B。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C【解析】A.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B.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D.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故选C。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之:结

    18、构助词,的B在止于至善在:介词,在于C定而后能静而:连词,表顺承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连词,来,表目的【答案】D【解析】D项,“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以”理解为“连词,来,表目的”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介词,把,表方式、手段”。译文: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故选D。4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在明明德B先齐其家C事有始终D则近道矣【答案】C【解析】A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B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C项,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D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故选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

    19、物的原理。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指一般人。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D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答案】B【解析】A项,“致知在格物”中的“格物”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项正确。B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庶人”解释为“一般人”不正确,正确的解释应为“平民百姓”。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此项解释不正确。C项,“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中“怵惕”解释为“惊骇、恐惧”。译文: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此项解释正确。D项,“犹其有四体也”中的“四体”解释为“四肢”。译文: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此项解释正确。故选B。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20、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答案】D【解析】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故选D。7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

    21、人停止“至善”。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D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达善良之地。【答案】B【解析】做此类题目,要把握关键词语的翻译。此句中判断的点首先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在此处应为动词词性,意为“发扬、弘扬”,据此可排除C项;第二个判断的关键点为“止于至善”,此句应为状语后置,正常句式应该是“于至善止”,“至善”应是一种最高境界,所以此句子应翻译为“到最高境界 至善才

    22、停止”,由此可排除A D两项。故选B。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答案】D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10下列选

    23、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宗旨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亲近爱抚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心不妄动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格:推究知:知道【答案】A【解析】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D.“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故选A。11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

    24、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虑而后能得物格而后知至C欲治其国者其孰能讥之乎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答案】B【解析】A项,之:助词,的/代词,它。B项,而:都作连词,都表承接关系。C项,其;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D项,以:连词,无实义/介词,用,把。故选B。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止于至善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先正其心先诚其意 必先苦其心南征北战A/B/C/D/【答案】C【解析】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

    25、;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故选C。1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B小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也用于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C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D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答案】D【解析】D项,“诚信”错,应为“诚意”。故选D。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26、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答案】A【解析】A项,“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错误。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故选A。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

    27、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答案】D【解析】D项,“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表述有误。“老子”即老聃,字伯阳;不是“墨子”。故选D。题组B 能力提升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28、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礼记大学)(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惹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29、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

    30、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1、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18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答案】16B 17B 18B19

    32、(1)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有处事合宜。(2)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自吹自擂)。【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据此排除CD。“

    33、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错,尚书为“五经”之一,不属于“四书”,“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错,“八条目”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定”,志有定向;“静”,心不妄动;“安”,所处而安;“虑”,

    34、处事精详;“得”,得其所止。第二句得分点:“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亦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为不善”,做坏事;“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著”,显示。参考译文:(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

    35、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题组C 培优拔尖练(20233北京昌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

    36、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1】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复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

    37、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2】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人

    38、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取材于吕氏春秋贵公)注释:【1】伯禽:周公之子,鲁国的第一位国君。【2】夷吾:管仲,名夷吾。2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试观于上志 志:记事的书或文章B. 万物皆被其泽 被:受到C. 寡人将谁属国 属:连接D. 大匠不斫 斫:砍、削2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 一闻人之过B. 有得天下者众矣 视不己若者C. 其得之以公 犹未足以知之也D. 则隰朋其可乎 其长也智2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9、A. 不长一类 不生长任何一种物类B. 利而勿利也 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C. 渍甚,国人弗讳 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D. 丑不若黄帝 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2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作者提出治理天下一定要公正无私,并引用洪范的语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B. 第二段荆人遗弓的故事,“孔子闻之”与“老聃闻之”的“之”,指代的内容有所不同。C. 第三段结尾处将齐桓公显赫功绩与悲惨结局对照,指出行公与行私会导致不同结果。D. 作者认为人在年轻时愚昧,随年龄增大会变得聪明,是因为在行为上摒弃私而选取公。2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伯禽将行,请所以

    40、治鲁25. 管仲不同意由鲍叔牙继任齐相,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说明其原因。【答案】20. C 21. B 22. A 23. D 24 伯禽将要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用来治理鲁国的方法。 25. 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会有损同僚间的团结(或傲慢、不接地气),危害国家稳定。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会因小失大,错失人才(或没有容人之量、偏执),危害国家发展。【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C.属,托付。句意: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之,助词,取独;助词,的。句意:从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旦听到别人的过

    41、失。B.者,都是代词,的人。句意: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了/看到不如自己的人。C.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句意:他们取得天下是因为公正无私/还不足够用来知道托付国家的人选。D.其,语气副词,大概,表商榷语气;代词,相当于他;句意:那么隰朋大概可以吗/ 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A.“不长”是“不只生长”,句意:不只生长一种物类。故选A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D.“是因为在行为上摒弃私而选取公”,原文是“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意思是人年轻的时候愚昧,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所以,聪明了却用私

    42、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这里强调要“用公”,而不是“是因为”,强加因果。故选D。【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行”,前往鲁地;“所以”,用来的方法。【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由原文“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意思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这样的话,国相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会有损同僚间的团结(或傲慢、不接地气),进而危害国家稳定。由原文“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意思是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这样就会会因小失大,错失人才(或没有容人之量、偏执),危害国家发展。这两点都是从“私”出发,有失于“公”。因此,管仲不同意由鲍叔牙继任齐相。参考译文:

    43、从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获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曾试着从古代记事的书或文章中看到,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了,他们取得天下是因为公正无私,他们丧失天下一定是因为偏颇有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无私。所以洪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 ,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有时逞私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有时逞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颇一人。伯禽将要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为政时要利民而不

    44、要利己。”有个楚国人丢失了弓,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丢了它,反正还是被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这个事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像老聃这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天地是多么伟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万物都受到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谁知道这些是从哪里开端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用尽力量和智慧,还不足够用来知道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

    45、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打算让谁担任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大概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追慕贤达的人,劝勉后进之辈,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怜惜赶不上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他对于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吧。”一国相,是重要的职位。位于高位的

    46、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手艺高超的工匠不亲自动手砍、削;高超的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排列食器;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格斗厮杀;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劫掠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管仲,终成五霸之首;而齐桓公徇私情偏袒自己偏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至死后尸身腐烂得蛆都爬出门来了。人年轻的时候愚昧,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得醉醺醺却要整饬丧纪,利欲熏心却想树立公正,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就是舜都不能做到。06拓展延伸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

    47、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明确 认同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5.2 《大学之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5976.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