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10 哲理诗 小升初语文阅读指导(含方法点拨 例题精析 实战演练).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鉴赏
- 资源描述:
-
1、【古诗词赏析】 10 哲理诗 小升初语文阅读指导(含方法点拨+例题精析+实战演练) 考点阐述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应注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常见题型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技巧1: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等。哲理诗方法点拨 技巧2: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例题精析 (一)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徘徊:来回移动。为:因为。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阅读训练及答案】 1.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表面上是描写明澈如镜、令人赏心悦目的池塘美景,但实际上是在比喻什么?技巧1 【解析】: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答案】: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
3、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说明了读书给人带来的乐趣。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技巧2 【解析】:深入了解诗句含义,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答案】: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3.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解析】: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翻译,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答案】: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技巧2 【答案】: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
4、活力。5.选出对朱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因读书有感而写下的说理诗。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便开启后句。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刻画出天光云影,流连忘返,情态毕见。C.第三句,作者问注入“方塘”的水“渠”,何来这么多清澈的水流,实叹知识之源无穷。D.“源头活水”四字比喻治学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水自然源远流长。 【答案】: C (二)题西林壁 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
5、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阅读训练及答案】1.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技巧2 【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题西林壁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 【答案】:写景 明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3.诗人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处在 、 、 、 不同位置观看 的感觉。这两句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688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