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衔接】知识点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 试题)五升六年级语文(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暑假衔接 【暑假衔接】知识点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 试题五升六年级语文含答案 暑假 衔接 知识点 专题 11 文言文 阅读 讲义 试题 六年级 语文 答案
- 资源描述:
-
1、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考点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二、文言文解词(一)文言实词来源:学科网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1.一词多义如:说
2、,读shu时,说、说明。读shu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3.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
3、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以为耻。(二)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常见虚词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三、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例:庆历四年春
5、,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四、文言文断句(一)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
6、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二)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
7、,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看句式,据修辞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五、文言文内容理解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
8、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六、文言文感悟、评价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
9、,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一、文言文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鬻:卖陷:刺破或:有的人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1)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 _陷: _(2)“利”的意思有:好处,利益;锋利,锐利(跟“钝”相对) ;利润或利息;胜利,指赢的一方;顺利,便利。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的意思是第_;“出师不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坐收渔翁之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2有人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
10、如?”,为什么那个楚人“弗能应”?_3读了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平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4下面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文中“诣”的意思是_;“乃”的意思是_。“示”的意思是_;“夫子”指的是_。6文中“_”表现了杨氏之子有礼貌、热情待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表现了杨氏之子是一个_的孩子。7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
11、钟氏之子钟毓(y)、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l)栗,汗不敢出。”【注释】敕见:下命令召见。战战惶惶:畏惧的样子。与后面的“战战栗栗”意思相近。8根据上下文,猜测下面句中加点字“令”的意思。(填序号)令:使、让;酒令;古代官名:县令;时节:时令:美好:敬辞,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钟毓、钟会少有令誉:_可令二子来:_9文中共出现了()个人。(填序号)A两B三C四D五10同样面对魏文帝,钟毓和钟会的回答分别是怎样的?用“”画出相关语句
12、。11你觉得钟氏二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12读了这则文言文,你觉得钟氏二子是怎样的孩子?_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仕】做官。【啖】吃。1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或:_欲:_14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_15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汗不敢出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y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
13、:“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选自太平广记)注释:令誉:美名、荣誉。语:告诉。敕见:皇帝下诏书。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惶惶:恐惧。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卿面何以汗( )复问会( )17以下句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卿/面何以汗。B卿/面何以/汗。C卿面/何以汗。D卿面/何/以汗。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战战栗栗,汗不敢出。_19请用“ ”在文中画出钟毓、钟会两人“令誉”表现的语句。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
14、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注】鲁:古代国名。执:拿,握,持。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老父:古代对年长男子的尊称。截:截断。20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吾非圣人(神仙)B亦不可入(就是)C遂依而截之(于是,就)D俄有老父至(俄国)21文中“遂依而截之”的人是谁?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办法进城?_22请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出发,说说这篇文章分别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来源:学*科*网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履:鞋。度
15、(du):量长短。坐:同“座”,座位。之:到去。操:拿,携带。反:同“返”,返回。及:到,等到。遂:终于。宁:宁可。无:不。23选择加点词语的意思,在答题卡上小题后面的括号里填出序号。(1)置之其坐( )A搁,放B布置C购置(2)吾忘持度( )A量长短B尺码C计量单位(3)市罢( )A罢免,免除B解散,结束C停止,歇息(4)而忘操之( )来源:学#科#网A的B代指鞋子C代指尺码D代指脚24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不试之以足?_(2)宁信度,无自信也。_2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zhsh)之,学而不厌,hu()人
16、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26以上文句选自_27给带点的字选填拼音“默而识_(zhsh)之”。看拼音写汉字“hu_人不倦”28联系上下文,“是知也”中“知”意思是_。“敏而好学”中的“敏”意思是_。“敏以求之”中的“敏”,意思是_。29对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A“不耻下问”意思是“不要不好意思问下面的问题”。B“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是说求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C画线的句子,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D这六句话都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话。红日初
17、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30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作者_。31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用_、_、_、_、_、_、干将来赞美少年中国。32“少年中国”指_;“中国少年”指_。33“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原文回答。_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能读书,则如禽兽何异?读书注释营:建造。所:地
18、方。何异:表示反问,又有什么不一样呢?34飞禽走兽“终不如人”的原因是什么()A不会说话B不知读书C不做巢穴D书读得不够多35结合注释,说说“人不能读书,则如禽兽何异?”这句话的意思。_36你还积累过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请写一句。_37读书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至少两点)。_参考答案:1 称赞 穿透、刺穿 2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3我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的矛的好处,也能比较
19、出自己盾的质量。【解析】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1(1)本题考查了字的意思。句意: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誉:称赞。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吾矛之利:我的矛很锋利
20、。“利”意思是锋利。故选;出师不利:意思是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利”意思是顺利。故选;坐收渔翁之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利”意思是好处。故选。2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由“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可知,他发现自己前后的说法有冲突,所以面对围观者的质问无法应对。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和思维拓展。第一问: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而被世人笑话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第二问:首先理解文中卖矛和盾的人的做法错在自相矛盾。自
21、己卖矛和盾的时候要避免这样的错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4B5 拜访 就,于是 给看 孔君平6 为设果 有礼貌,机智7杨氏之子同样用姓氏来做文章。他使用否定句式委婉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出“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自然也不是我家果”的意思,让孔君平难以反驳。【解析】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4本题主要考查句子朗读。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
22、划分技巧与方法: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 “ 意义单位 ” , “ 单位 ” 与 “ 单位 ” 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705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