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类型【暑假衔接】知识点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 试题)五升六年级语文(含答案).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97056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98.1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暑假衔接 【暑假衔接】知识点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 试题五升六年级语文含答案 暑假 衔接 知识点 专题 11 文言文 阅读 讲义 试题 六年级 语文 答案
    资源描述:

    1、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考点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二、文言文解词(一)文言实词来源:学科网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1.一词多义如:说

    2、,读shu时,说、说明。读shu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3.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

    3、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以为耻。(二)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常见虚词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三、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例:庆历四年春

    5、,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四、文言文断句(一)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

    6、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二)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

    7、,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看句式,据修辞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五、文言文内容理解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

    8、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六、文言文感悟、评价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

    9、,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一、文言文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鬻:卖陷:刺破或:有的人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1)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 _陷: _(2)“利”的意思有:好处,利益;锋利,锐利(跟“钝”相对) ;利润或利息;胜利,指赢的一方;顺利,便利。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的意思是第_;“出师不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坐收渔翁之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2有人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

    10、如?”,为什么那个楚人“弗能应”?_3读了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平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4下面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文中“诣”的意思是_;“乃”的意思是_。“示”的意思是_;“夫子”指的是_。6文中“_”表现了杨氏之子有礼貌、热情待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表现了杨氏之子是一个_的孩子。7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

    11、钟氏之子钟毓(y)、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l)栗,汗不敢出。”【注释】敕见:下命令召见。战战惶惶:畏惧的样子。与后面的“战战栗栗”意思相近。8根据上下文,猜测下面句中加点字“令”的意思。(填序号)令:使、让;酒令;古代官名:县令;时节:时令:美好:敬辞,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钟毓、钟会少有令誉:_可令二子来:_9文中共出现了()个人。(填序号)A两B三C四D五10同样面对魏文帝,钟毓和钟会的回答分别是怎样的?用“”画出相关语句

    12、。11你觉得钟氏二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12读了这则文言文,你觉得钟氏二子是怎样的孩子?_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仕】做官。【啖】吃。1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或:_欲:_14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_15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汗不敢出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y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

    13、:“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选自太平广记)注释:令誉:美名、荣誉。语:告诉。敕见:皇帝下诏书。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惶惶:恐惧。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卿面何以汗( )复问会( )17以下句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卿/面何以汗。B卿/面何以/汗。C卿面/何以汗。D卿面/何/以汗。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战战栗栗,汗不敢出。_19请用“ ”在文中画出钟毓、钟会两人“令誉”表现的语句。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

    14、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注】鲁:古代国名。执:拿,握,持。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老父:古代对年长男子的尊称。截:截断。20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吾非圣人(神仙)B亦不可入(就是)C遂依而截之(于是,就)D俄有老父至(俄国)21文中“遂依而截之”的人是谁?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办法进城?_22请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出发,说说这篇文章分别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来源:学*科*网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履:鞋。度

    15、(du):量长短。坐:同“座”,座位。之:到去。操:拿,携带。反:同“返”,返回。及:到,等到。遂:终于。宁:宁可。无:不。23选择加点词语的意思,在答题卡上小题后面的括号里填出序号。(1)置之其坐( )A搁,放B布置C购置(2)吾忘持度( )A量长短B尺码C计量单位(3)市罢( )A罢免,免除B解散,结束C停止,歇息(4)而忘操之( )来源:学#科#网A的B代指鞋子C代指尺码D代指脚24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不试之以足?_(2)宁信度,无自信也。_2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zhsh)之,学而不厌,hu()人

    16、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26以上文句选自_27给带点的字选填拼音“默而识_(zhsh)之”。看拼音写汉字“hu_人不倦”28联系上下文,“是知也”中“知”意思是_。“敏而好学”中的“敏”意思是_。“敏以求之”中的“敏”,意思是_。29对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A“不耻下问”意思是“不要不好意思问下面的问题”。B“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是说求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C画线的句子,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D这六句话都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话。红日初

    17、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30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作者_。31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用_、_、_、_、_、_、干将来赞美少年中国。32“少年中国”指_;“中国少年”指_。33“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原文回答。_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能读书,则如禽兽何异?读书注释营:建造。所:地

    18、方。何异:表示反问,又有什么不一样呢?34飞禽走兽“终不如人”的原因是什么()A不会说话B不知读书C不做巢穴D书读得不够多35结合注释,说说“人不能读书,则如禽兽何异?”这句话的意思。_36你还积累过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请写一句。_37读书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至少两点)。_参考答案:1 称赞 穿透、刺穿 2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3我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的矛的好处,也能比较

    19、出自己盾的质量。【解析】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1(1)本题考查了字的意思。句意: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誉:称赞。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吾矛之利:我的矛很锋利

    20、。“利”意思是锋利。故选;出师不利:意思是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利”意思是顺利。故选;坐收渔翁之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利”意思是好处。故选。2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由“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可知,他发现自己前后的说法有冲突,所以面对围观者的质问无法应对。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和思维拓展。第一问: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而被世人笑话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第二问:首先理解文中卖矛和盾的人的做法错在自相矛盾。自

    21、己卖矛和盾的时候要避免这样的错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4B5 拜访 就,于是 给看 孔君平6 为设果 有礼貌,机智7杨氏之子同样用姓氏来做文章。他使用否定句式委婉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出“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自然也不是我家果”的意思,让孔君平难以反驳。【解析】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4本题主要考查句子朗读。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

    22、划分技巧与方法: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 “ 意义单位 ” , “ 单位 ” 与 “ 单位 ” 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

    23、确定句中停顿。“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意思是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由此可知,未闻、夫子家为固定词组,因此朗读停顿划分应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首先可以先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再去解释单个字词的意思。孔平君诣其父: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拜访。乃呼儿出: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乃:就,于是。孔指以示儿曰: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示:给看。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

    24、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表现了杨氏之子是一个有礼貌,聪明机智的孩子。7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是在孔君平

    25、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8 9C10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11聪明在既回答魏文帝的问题,又不失礼貌,冒汗不冒汗都表达畏惧和尊敬。12两个孩子思维敏捷、聪明机智,懂事有礼。【解析】参考译文: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脸上

    26、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紧张,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紧张,连汗也不敢出。”8本题主要考查解释字词的意思。“钟毓、钟会少有令誉”意思: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令:美好。“可令二子来”意思: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令:使、让。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文中出现的人物有:钟毓、钟会、魏文帝、他们的父亲,一共四个人。10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掌握情况。钟毓、钟会两兄弟进见魏文帝,面对魏文帝的提问,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紧张,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

    27、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紧张,连汗也不敢出”。用原文回答就是:钟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钟会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11考查了对人物语言的评价。面对魏文帝,钟毓和钟会的表现各不相同,钟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钟会“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我觉得钟氏儿子的回答妙在他们用夸张的语言回答了皇帝的问话,描述出了自己因拜见皇帝而紧张的情形。12此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钟会:两个孩子机智、大胆的人,在某些关键时刻,机智的头脑,大胆有勇气的决策确

    28、实能峰回路转。13 有的人。 想。14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连同壳一起吃吞下。15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出丑。【解析】译文: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在南方做官,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连同壳一起吃。有人说:“吃菱角须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就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同壳一起吃的是想要用来清热。”问的人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13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或曰:有人说。或:有的人。欲以去热也:想要用来清热。 欲:想。1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

    29、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席上啖菱,并壳入口。”中“啖”的意思是吃;“并壳”的意思是连同壳一起吞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连同壳一起吃吞下。15本题考查寓言故事的主旨。故事讲了一个北方人没有见过菱角,他把壳一同吃下后,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说自己吃壳是为了清热。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出丑。16 少年时期 为什么 又17C18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

    30、敢冒出。19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解析】译文: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1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来源:Zxxk.Com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钟毓、钟会少有令誉”意思是:钟毓

    31、、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少:少年时期。“卿面何以汗”意思是: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何以:为什么。“复问会”意思是:文帝又问钟会。复:又。17本题考查句子停顿。意在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句意,是否正确理解了句子的结构。句中停顿,单从字面上不易掌握,必须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卿面何以汗”意思是: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根据意思可知,正确的划分是:卿面/何以汗。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的时候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先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句通顺。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出:冒出,流出。整句话的意思是:由

    32、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找关键句子。认真审题可知,本题要求画出文中表现钟毓、钟会两人“令誉”的句子。阅读文章,结合译文可知,钟毓、钟会两人分别用“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机制幽默地回答了魏文帝的提问,体现了钟毓、钟会两人“令誉”。20C21执竿人。示例:还可以采用顺着路的方向,让长竿平行于地面的方法把长竿拿进城。22从老人的角度:帮助别人之前要多思考,不要自作聪明。从持竿者的角度:做事要多动脑筋,同时要判断别人的建议是否合理。【解析】20本题参考字词解释。A.此句意思是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

    33、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圣”是圣贤的意思。B.此句意思是也不可以进入。“亦”是也的意思。C.此句意思是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遂”翻译正确。D.此句意思是一会有一个老翁来了。“俄”是一会儿的意思。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拓展。文章首句便提及“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即执竿者。示例:还可以采用顺着路的方向,让长竿平行于地面的方法把长竿拿进城。22本题考查主旨分析。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得出不同的启示。从老人给执竿者提出建议的态度来看,帮助别人之前要多思考,不要自作聪明。从执竿者来看,第一次没有进城门,第二次听从老翁的建议也没有进入,那是没有自行分析实际情况,说明了做

    34、事要多动脑筋,同时要判断别人的建议是否合理。参考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界上的愚蠢,没有比得上这个了的。23 A B B C24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5告诫人们对待事物要灵活变通、随机应变,更应该注重客观现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1)置在文言

    35、文里有很多解释,分别是放弃。放置;安放。放逐。摆设。设置。置办;释放。关押。“置之其坐”的意思是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所以这里“置”的意思是放,选A。(2)度在文言文里有两个读音,读“d”时的意思有: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限度。制度;法度。气度;度量。计划;渡过;越过。次;回。读“du”时的意思有:量(长短)。计算;估计。砍伐。“吾忘持度”的意思是我忘记带尺码来了,所以这里度读“d”是尺码的意思,选B。(3)罢在文言文里有两个读音,读“b”的意思有:罢免。停止。结束。在读“p”时,通“疲”,意为疲劳或衰弱。市罢的意思是集市散了,结束了。所以选B。(4)助词,表示领

    36、有、连属关系。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代词,这,那。虚用,无所指。往,到。“而忘操之”的意思是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所以这里之是代词,代指尺码,选C。2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1)“何不试之以足?”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他的正确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句中“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以”译为“用”、“拿”,所以这句翻译为“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意思相同即可。(2)“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宾语前置句。“宁”宁可,信“相信”,.“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自信”相信自己。所以这里意思是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

    37、相信自己的脚。意思相同即可。2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这个故事。本文讲的是说有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这里的郑国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造成没有买到鞋子。所以我们不能像他一样不会变通,而是对待事物要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理即可。译文参考: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

    38、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6论语27 zh 诲28 通“智”,聪明,智慧。 聪明 勤勉29A【解析】26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填空。以上文句选自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27本题考查字音和看拼音写汉字。确读

    39、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默而识之m r zh zh。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2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是知也。意思: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通“智”,聪明,智慧。敏而好学。意思: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敏:聪明。敏以求之。意思: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敏:勤勉。2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朗读句子和内容理解。A项:“不耻下问”意思是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B项:“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告诉我们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

    40、。C项: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朗读划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D项:第一句话告诉我们要以诚实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第二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学习的方法:学习要不懂就问,包括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第三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热爱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教导别人的时候要倾尽所学,且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第四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方法是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来源:Z+xx+k.Com第五句话告诉我们求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的学习态度。第六句话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光想是没用的,要做出实际行动的学习方法。译文:

    4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30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31 红日 河流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32 崛起的中国 建设中国的一代新人33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解析】30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这段文字选自课文少年中国说,作者是梁启超。这篇文章写于戊戌变

    42、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选文第一段内容可知,作者按照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顺序把少年中国比作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本段文字由四字词语组成,句式整齐并且逢双句押韵。这种句式条理清晰,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美好祝愿,同时,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感到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鼓舞。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

    43、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由此可知,崛起的中国是“少年中国”,建设中国的一代新人是“中国少年”。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讲述了中国少年担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只有中国少年智慧、强大、独立、自由、进步,中国才能由更加繁荣富强。这两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与天齐寿的祝福,以及对中国少年与国家共命运的呼唤。译文: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

    44、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34B35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3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37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解析】3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可知,禽走兽“终不如人”的原因

    45、是不知读书。35考查了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人不能读书,则如禽兽何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36考查了对名言的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7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理解后的知识拓展。结合生活实际谈读书的好处,言之有理即可。如:读书能让自己的心神得到放松、如果能够在某一时间段,固定看书的话形成规律的话,会更好; 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参考译文: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其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暑假衔接】知识点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 试题)五升六年级语文(含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7056.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