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49).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飞向太空的航程
- 资源描述:
-
1、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2. 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3.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系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教学难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教学方法】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课文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 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 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在教学中材料分析和引
2、导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引 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能使直观而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和所包含的精神内涵。【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查阅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等资料,了 解作者这篇新闻报道的写作背景。(学生查询、师生交流、教师引导。) 二、带着问题阅读文章:1. 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你有什么感受?2. 这篇新闻报道在有什么写作特色?你能大概了解新闻报道写作的一些特点吗?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梳理并掌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本则新闻报道的事件,回顾 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一般结构,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一、课文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
3、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今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 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二、写作背景2003 年 15 日上午 9 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 21 个小时、6
4、0 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 40 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 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 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 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三
5、、初读作品,畅谈感受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则新闻报道后的感受。(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梳理总结学生感受。参考资料:(1)什么是载人航天: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 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 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 号飞船用了 108 分钟绕地球运行
6、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 年 5 月 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 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二)课文第 14 节提到的“4 位著名科学家”:王大珩(hng),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王淦(
7、gn)昌,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杨嘉墀(ch), 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 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 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四、扫清障碍,理清情节1.识记字词耸入云天 翌
8、日 扭转乾坤 横亘2.整体感知文章思考:(1) 新闻报道有几个要素?点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联系本文中的这几个要素,让学生找出来)。(2) 你能读完课文后按时间的顺序列出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吗? 点拨:1957 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 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 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 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 年,“863”计划出台;1992 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