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语文每课一练 1.2《六国论》 4(鲁人版必修4).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2012高二语文每课一练 1.2六国论 4鲁人版必修4 2012 语文 课一练 1.2 鲁人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语文:1.2六国论同步练习4(鲁人版必修4)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大概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C.成以其小,劣之。D.英雄乐业。3.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
2、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4.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渔人甚异之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六 国 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5.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罪秦:认为秦有罪。 B.曾:竟
3、。C.视:比照。 D.向使:原先的使命。E.是以:因此,属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以”:因为:“是”:代词,代这个原因。6.对“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他们最终没能做秦国所做的事。B.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C.希望他们不要打败秦想打败的国家。D.只是他们最终不愿做秦国所做的事。7.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在于_;不同之处是_.8.李桢的“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_.他认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_.他的观点的局限性在于_. 试卷答案:1.B(“厌”应译为“满足”。)2.B(例句与B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3.D(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4.C(C中“异”解释为“以为异”,是意动用法,A、B、D项中加点字为使动用法。)5.D(应为“假使”。)6.A 7.六国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8.六国其一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有擅形变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显露了一种天命论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学课件:第五单元 17、原毁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