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粤教版):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7.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届高三 语文 一轮 专项 复习 粤教版 古代 诗文 阅读 练习 17
- 资源描述:
-
1、专项知能检测(17)(见学生用书第247页)1(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解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答
2、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之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探问。人无论贤愚,虽然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
3、脱。2(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春暮西园 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题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1)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2)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3)从表达
4、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4)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答案】(示例)高启的这首小诗语言非常注重炼字。“满”“过”等用得极具艺术含量,传神,感染力强。“满”,将“晴波”洒满“绿池芳草”的情景写得立体可感。“晴波”即阳光,它本来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用一“满”字,就将这无形的东西写得有了形状。“春色”是诉诸人的视觉的,诗句用一动词“过”,就赋予“春色”以动感,将事物写活了。3(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
5、,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 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_(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_【解析】(1)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濛濛细雨”。(2)“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高低是怎样的高低,一句话,在心中勾勒出所在的小城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在微雨后的风姿
6、妙境!望湖楼晚景中的望湖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斜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3)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答案】(1)濛濛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
7、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4(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子规”这一意象的延伸意义。“子规”即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8、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轨迹。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
9、,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5(2010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岉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_【解析】本题考查
10、对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分析评价能力。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应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本诗注释可了解到本诗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情感基调。“夜凉”应暗示了作者内心凄凉的心境,而“路暗花迷”则暗示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答案】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可以看出每句诗都描写了一种场景,所以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
11、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答案】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6(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