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教案:15无言之美.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教案:15 无言之美 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 下册 2018 部编版 教案 15 无言
- 资源描述:
-
1、15*无言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2理清文章思路。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赏析各类艺术作品的“无言之美”,并能借鉴这一观点进行艺术创作。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无言之美”的思考。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多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比较A、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有意境,更能打动人?答案示例:A句。虽然B句描写
2、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缺失了A句中悲凉雄浑的意境。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B句的描写更加细致,为何反而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能够解答这个疑问。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2检查预习(1)订
3、正字音意蕴(yn)缥缈(pio mio)附丽(f)铢两悉称(zh chn)惟妙惟肖(xio)寂寥(lio)渊穆(m)信手拈来(nin)臭(2)词语释义附丽:附着,依附。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悉,都。称,相当。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3)词语辨析“瞬息万变”和“变幻莫测”两个词都有变化较快、较多的意思。“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多端,难以揣测,没有规律可循。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
4、感知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第二部分(413):先反驳“和自然逼真”的观点,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示例: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答案示例: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答案
5、示例:言不尽意。3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答案示例: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案示例: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概括说明第3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由。答案示例:(1)“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