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育才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学生案1.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
- 资源描述:
-
1、【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分析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一)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战国时期鲁国人(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
2、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二)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
3、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三)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4、,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四)孟子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