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周周测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梁河县 第一 中学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下学 第五 周周 测试
- 资源描述:
-
1、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周周测试题(总分38分,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
2、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从中国
3、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
4、是不可少的。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礼”用于防止道德败坏,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B. “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则带有强制性,是惩恶于已然。C. 做出越“礼”的行为即为“出礼”,可能为“法”所不容 ,需要用“法”来制裁。D. “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5、。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用上的区别。B. 文章第二段基于对荀子观点的认同,阐述“礼”“法”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论断。C. 文章第三自然段举例阐明“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D. 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越性。B. “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C. “礼
6、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宁。D. 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注】“旄(mo)头“是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4. 下列对诗歌
7、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开篇两句连用“轮台城”一词,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B. 三至六句写敌军大举进犯且来势迅疾,渲染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C. 本诗末四句之前皆两句转韵,节奏短促;末四句一韵而下,传递出奏捷的轻快。D. 本诗既表达送别时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也表达出英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5. “四边伐鼓雪海涌沙口石冻马蹄脱”六句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中国每年平均会有大约2600万吨旧衣服被丢弃,平均每人每年会扔掉 35件。其中超过90%的旧衣物都进了填埋场,或者干脆被直接烧掉了。 ,除了经济高速发
8、展之外,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行的快时尚导致的。快时尚品牌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 ,鼓励年轻人赶时髦,用服装来 自己的个性。但这也就意味着一件衣服穿不了几次就过时了,从材料角度看,( ),成了严重的浪费。从生产过程看,一件衣服从棉花到成衣,中间经过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耗费几个月的时间,跨越十几个城市或国家才能到达消费者的手上,整个过程的碳排放量也很惊人。纺织业还是用水大户,2017年该行业一共消耗了790亿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3200万个标准游泳池。因此,只有建立有序的、流向 的废旧纺织品回收资源化利用模式,增加旧衣物的高值化利用比例,才能减少资源浪费,减轻对环境的污染。6. 依次填
9、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追根究底 革故鼎新 突显 明白B. 追根究底 推陈出新 彰显 清晰C. 追本溯源 推陈出新 彰显 清晰D. 追本溯源 革故鼎新 突显 清晰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快时尚的流行B. 导致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行的快时尚造成的C. 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行的快时尚D. 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快时尚的流行导致的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相当于用一种现在的一次性材料变成了过去的耐用材料B. 相当于
10、是一种过去的耐用材料替代了现在的一次性材料C. 相当于一种过去的耐用材料被现在的一次性材料替代了D. 相当于把一种过去的耐用材料变成了现在的一次性材料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历届冬奥会举办地均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主要是因为冬奥会的选址对地理环境要求。除了对地理环境的要求之外,一个城市有没有申办冬奥会的权力,_: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如果申办城市两项气象指标中有一项可能性低于75%,_。冬奥会所有比赛项目中,冰上项目约占30%,上项目约占70%。相比于冰上项目,雪
11、上项目在室外,_,比如大雾、大风等因素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雪量则决定赛事能否进行。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长江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发展、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等9章,共96条。长江保护法针对长江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统一调度和高效利用,饮水水源受到污染,生产性捕捞突出,长江流域渔业资源骤减,各类渔业资源濒临灭绝等突出问题,采取特别的制度措施,为推动长
12、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筑牢绿色发展根基,该法案的实施标志着长江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2022届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周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
13、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
14、”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
15、”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礼”用于防止道德败坏,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B. “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则带有强制性,是惩恶于已然。C. 做出越“礼”的行为即为“出礼”,可能为“法”所不容 ,需要用“法”来制裁。D. “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5-2016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