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经典常谈》之《三礼》第五内容简介 习题 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常谈 三礼 专题09 经典常谈之三礼第五内容简介 习题 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
- 资源描述:
-
1、经典常谈之三礼第五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习题演练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礼记学记二则,完成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典于学:即“学典”,学
2、习经典。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教然后知困_ (2)教学相长_(3)人不学,不知道_ (4)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_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玉不琢,不成器。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B. 【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 【乙】文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角度阐述了“念终始典于学”的观点。D. 两文都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4. 甲文先将_和_作类比,指出了_;再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_的结论,最后以
3、兑命里“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二、课外文言文阅读礼记学记节选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注释】祭祀中的主祭祀师。1. 疏语意。(1)根据提示推测字意。方法关联解释方法迁移故人不独亲其亲当其为师,则弗臣也_成语关联易如反掌先其易者_
4、查字典法及:赶得上达到等到及其久也_(2)根据上下文推测,对画横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学习的方法,严厉的老师是最难做到的。B凡是学习的方法,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3)“无北面”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你认为此处主语应该是_(A君 B臣)2. 通句读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3. 鉴其言赏析下列句子的手法及作用。句子: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4. 悟其理说文解字中有言:学,觉悟也。请联系本文内容和送东阳马生序,谈谈你对“善学”的理解。三、对比阅读(一)甲大道之行也,
5、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 逢见漈水。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
6、政何若具以实告 。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此中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注:象耕雁耘:大象大雁耕田播种。这是作者想象的天外世界的耕种方式,人已经从繁重的农耕劳动中解脱出来了。伏:同“服”,信服。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C.“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D.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下为公 不以
7、为然B. 讲信修睦 背信弃义C. 女有归 殊途同归D. 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4. 用“/”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问 所 从 来 乱 贼 平 未 时 政 何 若 具 以 实 告。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和谐的社会理念,这种“和谐”在两文中共同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1)_。不同的是,乙文还发展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理念,关注到了(2)_的和谐,具体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宁静,(3)_。(用自己的话概括,每空限10字以内)(二)【甲】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8、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天下之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节选自礼记礼运)【注释】肥:强壮;富足。相正:互相匡正。考:考察交往。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选贤与能(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3)肤革
9、充盈( ) (4)大臣法( )2 乙文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3.桃花源记中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描写。甲文中与此句意思类似的句子是:4. 阅读甲乙两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儒家描绘的“大同”“大顺”社会有何共同之处。四、现代文阅读“冠”之礼法知多少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
10、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
11、,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
12、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
13、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1.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B. 古代男子于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C. 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皮弁就接见他们,导致两人十分生气进而谋反。D. 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相当复杂,其深层含义是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2.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开篇
14、列举含“冠”的词语,解释“冠”的含义,自然地引出本文说明对象:“冠”总与礼法制度相关联。B. 选文第段画线句中的“一般”,表示通常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 选文第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来说明: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增强了文章可信度。D. 本文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3. 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除了“加冠”,古代还有很多用来指代年龄的词语,请你举出三个例子。参考答案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困惑 相互增长 了解道理 因此 2.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
15、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3. B 4.嘉肴 至道 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相长【1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教导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困:困惑;(2)句意: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相长:相互增长;(3)句意: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了解道理。知道:了解道理;(4)句意: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故:因此。【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6、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第一个“学”:同“敩”,教导;(2)琢:雕琢;器:器物。【3题详解】B.句意: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是故”为连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为并列关系;“学”与“教”是主语,“然后”为状语,“知”为谓语,“不足”与“困”为宾语;本句应在连词与主语后断句;应断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
17、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
18、是这个道理吧!【乙】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了解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兑命中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经典。”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1)以为臣,把当作臣 容易 (2)B (3)B 2.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 3. 拿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做对比,善学人,老师教得轻松而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又很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花功夫很多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还总是抱怨老师。从而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以及善学的重要性。 4. 本文主要从尊师和善问两个方面谈
19、论学习的方法,送东阳马生序主要是从作者自己经历,来谈学习的勤且艰。从中我认识到,“善学”就要刻苦勤奋,不怕吃苦;尊敬老师,努力进取;学习有法,多思多问;心思专一,比攀比。【1题详解】(1)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故人不独亲其亲”,句意: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据此,臣:把当作臣子;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办,像翻一下手掌一样。易:容易;“及其久也”,句意:时间长了。及:等到。(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严,敬重;
20、为,是。句意为: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3)考查文言文句式。“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意思是在大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因为古代帝坐北朝南,臣子朝见帝时面北,据此,“无北面”省略了主语“臣”;【2题详解】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按照
21、题干限断三处的要求可划分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3题详解】考查句子赏析。“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老师轻松地教就能事半功倍,并且他们还将一切归功于老师;而不懂得学习的人,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终却事倍功半,而且他们反而还抱怨老师。据此可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善学者”“不善学者”进行对比,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两种学习效果的截然不同。这个句子通过对比,充分有力地说明学生素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使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4题详解】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
22、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可知,善于学习的人尊敬师长,听从师长的教诲,学习效果好;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能看出,对待老师要恭敬,只有尊师重道,潜心向学才会促进成才。综上所述,善于学习的人都会尊敬师长,虚心好问,这样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参考译文】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18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7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1(天津适用)课件:《十八岁出门远行》1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