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 16.2 登泰山记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 16.2 登泰山记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 2024 高中语文 第七 单元 泰山 课后 集训 部编版 必修 上册
- 资源描述:
-
1、第七单元16【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B挟飞仙以遨游挟:携同,带着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去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答案】C【解析】适:享受,享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明烛天南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舞幽壑之潜蛟D侣鱼虾而友麋鹿【答案】A【解析】A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动词的使动用法。D名词的意动用法。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相与枕藉乎舟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ABCD【答案】C【解析】都用于形容词词尾
2、,的样子。表疑问语气。相当于介词“于”,表处所。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B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C至于泰安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答案】C【解析】A古今义都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B古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C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D古今义都指凌乱,杂乱不堪。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A客有吹洞箫者B固一世之雄也C而今安在哉D月出于东山之上【答案】A【解析】A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B判断句。C宾语前置句。D状语后置句。6下列各项中,引用或化用的句子对应关系不当的一项是()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诗经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孟子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庄子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短歌行【答案】B【解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论语7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B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在古代,“阴阳”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D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后一天为“晦”。【答案】B【解析】应为“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
4、北面、水的南面为阴”。8下列对赤壁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描写景物,展示了一个澄澈朦胧的悠然意境,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B第二段的歌词,运用“楚辞”笔法,用“桂”“兰”“月”暗示自己的高洁情操,用“美人”表示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忠君思想。C描写箫声的一段文字,运用比喻、比拟、叠音、拟声、侧面描写等手法。D第二段由“扣舷而歌之”到“倚歌而和之”,“悲”的情绪逐渐跌落,逐层深化,转化自然,丝丝入扣。【答案】C【解析】没有“比拟”的手法。9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
5、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五六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答案】B【解析】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
6、渺的江面上。(2)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以“_”一句描写了月出后升于天际的景象,最后又以“_”一句写出了早晨到来天光照耀的情境,做到了首尾呼应。(3)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变的角度来看,“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而又羡慕什么呢?(4)登泰山记中“_,_”,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答案】(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徘徊于斗牛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登泰山记清薛福成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
7、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夐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624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6新课标名师导学新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 第八单元写作第一节“新课标”高考写作总论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