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16: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案)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16: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案 WORD版含解析 2016 高考 语文 二轮 讲练测 专题 16 鉴赏 诗歌 表达 技巧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备战2016年高考二轮讲练测夯基础1(2016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子规吴融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1)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2、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
3、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
4、”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子规”,说明这是一首咏物诗,了解此物象的象征意义: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因此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 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第二,身份,亡国的冤屈帝王; 第三,行为,啼血化魂。唐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意蕴拓展
5、开来, 1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 2或来自故人送别之诗,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 3或作为冤禽,诉说冤屈之愤; 4或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曲; 5烘托伤春、惜春之情;由此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2(2016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邯郸道上清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
6、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答案】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4分)【答案】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解析】试题分析:通过诗歌注释可知运用了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满身尘土”“拜”点出了热衷
7、功名利禄的“名利客”最终步卢生后尘的结局。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典故来分析“卢生”所体现的讽刺效果。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2016届山东省实验高三上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8分)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注】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南浦:水边,泛指送别
8、的地方。 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1)这首词的的上片表达情感极有层次,请加以分析。 (4分)【答案】上片先写送别时的凄苦怅惘。前三句连用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描绘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表达了送别时凄苦怅惘的心境。(2分)再写别后的怨春怀人之情。残红凋落,莺声刺耳,进一步抒发了别后怨春怀人之情。(2分)【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
9、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
10、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2
11、)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运用了细节描写(白描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一个“觑”字,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的刻画出来。女子数花瓣卜归期。一瓣一瓣数过了,戴到头上,有拔下来,再一瓣一瓣从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感到可笑又叫人心酸,充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1分)最后以女子的哽咽梦呓作结,借无理责问表达至深情感(1分)(其他手法如化用、无理而妙等,分析到位也可得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
12、上阕接连不断 。换头转写动作。偷视鬓边,把插入发髻的花,取来占卜行人归家的日子。“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 。取下又簪上,簪上又取下,不知数过了多少遍。“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动作虽小,极富特色。“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
13、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 ,接着深入一笔 ,以梦呓作结 。词至此,写怀远之情可说已到山重水复的境地。而作者却从时间的推移上,引出一段梦语。即以作结。赵德庄鹊桥仙句云:“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李汉老洞仙歌词云:“蓦地和春,带将归去。”稼轩此语陈鹄耆旧续闻以为“善能转换”,是于艺术上有所窥探。王君玉祝英台句:“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张侃拙轩集以为辛词“欲春带愁去”,王词“欲春知道瘦”,“近世晚春词,少有比者”。不知王词乃无病之吟,而辛词则有所为而发。而其语,错杂缀来,如梦中哽咽。其人之如醉如痴,亦可概见。写别愁而至如此凄婉,说是有所托,不为无见。出之
14、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控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 ”,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 ”,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 ”,动作跳跃,由实转虚 ,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
15、的。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为意境服务,能营造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4(2016届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三上零诊)阅读
16、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晓 行张问陶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注:这首诗是作者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汉阳入帝都途中作。折:萦绕。(1)本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诗人冒着露气、带着残月晓行,故乡渐行渐远,诗人转辗难眠。(3分)表现了沉重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6分)【答案】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通过飞沙、露气、残
17、月、鸡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雾气沉飞沙,鸡声带残月的画面(2分),表现了征途的苍凉凄美(1分),抒发了诗人的悲伤之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15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列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大德歌秋【元】关汉卿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注】陈抟:五代、宋初的道士,曾在华山修道,相传他嗜睡,能入眠后百日不醒。蛩(qing):蟋蟀。此曲写闺怨,所盼之人未归,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主要从哪个角度来描写 景物?其作用是什么?(4分)【答案】从听觉角度写景
18、,描写风声、雨声、蝉鸣蟋蟀声、雨打芭蕉声不绝于耳,(2分)渲染了女主人公“懊恼伤怀”、“泪点抛”的愁肠怨绪。(2分)【解析】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响悠长,倍增空寂之情。四、五句写女主人公愁苦情状。最后二句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闺怨”之情?试举两种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懊恼伤怀抱”直接抒情,抒发了懊恼伤心之情。使用了陈抟的典故,抒写了秋风秋雨难成眠的愁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女
19、主人公久盼人归人未归的伤心和愁怨。(衬托亦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6分)【解析】这首小令描写的少妇的烦恼,是因为“人未归”而引发的,故“懊恼伤怀抱”便成为此曲表现的重点。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咄咄逼人。这就给脆弱的少妇带来很大压力。“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这里属于用典。四、五句写女主人公愁苦情状,直抒胸臆,“扑簌簌泪点抛”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并在准确地捕捉这一典型细节以后留下空间。最后二句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这些外界景物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
20、独、寂寞和难以言喻的久别之苦,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借景抒情,交织成篇,大大提高了艺术感染力。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促提升1(2016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题。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全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答案】全诗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树木清阴,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2分),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2分),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2分)注:答“透
21、露出孤寂之感”可得1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5分)【答案】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以动衬静”给2分,分析恰当3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答题思路:先点明该字,题干中已经给出可以省略这一步,比如本题;然后解释该字的意思;接着代入句中分析效果。五六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
22、然自乐的心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016届河北沧州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田 家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夏日田园杂兴(其一)范成大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1)欧阳修的田家在描绘农村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结合全诗简析。【答案】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3分)(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
23、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景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XX(术语)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写景手法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
24、)、虚实结合、白描等的。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本题所考查的田家是宋代欧阳修诗作,写了四幅画面,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从写景的角度看,有动景有静景,视线有远有近,调动了听觉和视觉,手法多样,考生认真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答案】欧阳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1分)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1分)范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1分)【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1696.html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教学设计:第4课《望海潮》WORD版含答案.doc
2022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一)课件 新人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