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高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孝感 高中 2010 2011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
- 资源描述:
-
1、孝感高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命题人:金雅萍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漪沦(y) 酝酿(ning)浸渍(z)载歌载舞(zi)B.绯红(fi)执拗(zh)弄堂(nng)刚劲挺拔(jn)C.沉淀(din)匕首(b)攒射(cun) 长歌当哭(dng)D.纤巧(qin) 创伤(chung)谄媚(chn)舐犊情深(sh)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气慨 寥落 焦燥不安 相形见拙 B.屠戮 编缉 屏息以待 短小精焊C.蝉联 峥嵘 再接再厉 迥乎不同D.颓圮 寒喧 得鱼忘荃 涕泗交流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
2、一项是A.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他们不由得感慨万千。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4.下列各项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美国深陷金融危机难以自拔、渴望与中国合作共克时艰的背景下,中国被
3、美国一些媒体视为希拉里亚洲之行最重要的一站。 B.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紧紧围绕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并将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C.如果人们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眼睛酸胀、十分疲劳。D.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从月份开始,起源于印度的“超级细菌”一度使全球陷入恐慌。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告诫大家:一是保持冷静,不要恐慌;二是不要掉以轻心;三是不要相信谣言。B.中国医学有这样的传统理论: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
4、的“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异常情况下,风又是致病的一种因素。 C.有人发出设立中国手书日的号召,呼吁人们在一年中的某一天,放弃手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用手书方式写一封家信,记一篇日记,抄写几首古诗词等。D.“酒后驾车是比较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危害性大,然而由于对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处理过轻,有些驾驶员存在不怕罚的心理,带着酒精疯狂上路。”马建清说:“酒后驾车的处罚应该往刑事方面靠,否则没有震慑力。”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人生的四种境界张世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
5、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
6、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
7、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
8、光明日报,有删改).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C.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 “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作者把“道德境界
9、”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D.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三、(12分,每小题3分)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
10、“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
11、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
12、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B.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C.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亟:屡次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今乃用之,可乎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A. 其为君亦犹是也吾其还也B.彼知其将反于齐沛公左
13、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期 曰C.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11.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事君无二心。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A. B.C. D.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
14、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译文:_(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译文:_(3)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4分)译文:_1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雪(唐)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
15、,找出三处加以比较说明。(4分)答: _(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其妙处。(4分)答: _15.填空(6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2)满载一船星辉, 。 (3)风萧萧兮易水寒, 。 (4)包身工的作者是 ,巴金的家春秋被合称为“ ”。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秋声一片林清玄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
16、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
17、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