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类型再论文字下乡-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微解.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14666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70.62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乡土中国 论文 下乡 高中语文 阅读 乡土 中国 微解
    资源描述:

    1、再论文字下乡【内容概述】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他的学习能力,他可以学着不受生理反应的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的做,靠时间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学习就是打破个人知识的今昔之隔,而今昔知识的桥梁,便是记忆。动物虽然也有记忆,但他们的记忆永远停留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而我们人类却形成了“词”的象征体系,我们知道了“苹果”“大伯”“高兴”这些词指代的是什么意思。记忆这使得人类当前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人的当前正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人当前的生活包含着过去传下来的方法,所以说人是凭借记

    2、忆而传承着。人不像动物,动物只能丰富自己的经验,而不能传递给同类。而人类因为有了象征体系和抽象能力,可以使经验在个体之间传递,下代人学习上代人传下来的方法,而上代人那套已有的方式,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积累。这种共同的社会经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就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如果没有了象征体系,也就没有了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在时间中积累,我们就会变为没有文化的动物,没有文化的动物就是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平时我们会看到和接触到很多东西,但是哪些东西会进入我们的象征体系,或者说我们视线的焦点会停留在哪些事物上,这是根据我们生活的需要。我们的记忆是有选择的,对于和我们生活

    3、无关的,我们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是实用性的,是为了生活。乡土社会和现代城市不同,在这里上下代的生活是非常同质化的,社会已经定型,每天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每一代人的生活就像是重复放映同一部影片。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按部就班不怕忘记什么。所以说在这样的社会里,记忆都是显得多余的,人们用不着身份证、通讯录,即便村子里有好多“王大哥”,人们也绝不会认错。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时代的经验。当一个年轻人碰上生活问题,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大家都是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只是他先走你,后走而已。时间并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口口

    4、相传,哪里用得着文字?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它不会诞生在乡土社会,在面对面亲密接触的乡土社会,对于反复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认不得,而是没有这个生活的需要。【思维导图】【教法指导】批注阅读法如何“批读”要学会“批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建立批注的规范。这个“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建立简便、实用的批注符号系统。建立规范、简明的批注语言系统。建立严谨、全面的批注标准系统。建立简便、可操作的批注程序系统。根据内容和文体特性,突出批注的重点。学术著作批读重点关注概念、观点、材料与观点的关联、论证技巧、语言风格、行文思路、研究方法等。从操作方法上说,

    5、可以抓住一些重要的“信号词”。如“假设”“如果”“反之”“否则”“首先”“要而言之”“质言之”“换言之”“殊不知”等,凭借这些“信号词”,可以更快地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联,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旨”。在规范的基础上,要写出个性化的批注。03批注示范,归纳方法。1 .根据再论文字下乡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B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C在乡土社会里,语

    6、言是足够传递世代经验了。大家口口相传,用不上文字。D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D. “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说法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的阻隔的问题”。“其他动物”在原文中有“一个依本能而活的”的限定语,去掉后就把范围扩大了。故D项错误。故选D。2 .下列有关乡土中国13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A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

    7、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C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文字不是人们生活的必要媒介;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有语言等传情达意的方式;人的生活是定型的,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D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

    8、”,“法律”错,根据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法律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故选D。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作为重要的文化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9、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等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别开生面沧海桑田B如火如荼心驰神往匠心独运饱经沧桑C如火如荼接踵而至别开生面饱经风雨D方兴未艾纷至沓来匠心独运饱经沧桑【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

    10、情结B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C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D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作为一种情结【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

    11、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B【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第一处,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原句修饰“地进行”,作状语,但“方兴未艾”不能作状语。应选“如火如荼”。第二处,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褒贬误用。纷至沓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这两个词强调“来”,文意应该强调“去”。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原句强调“人们”对“旅

    12、游胜地”的态度。应选“心驰神往”。第三处,别开生面:指新的面貌。后比喻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原句陈述的是“乡土工艺品”,强调“精巧的心思”。应选“匠心独运”。第四处,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不用“沧海桑田”,其余两个均可。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A项,“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与后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衔接不连贯;B项,“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主语本应是“乡土文化”,此处主语却是“我国各地”。C项,“成为一种情结”和“

    13、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就语义来讲,语序应该调换一下,先是“时尚文化”,再是“情结”;故选D。【小题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例句,搭配不当,“保持文化”,“传承特色”不搭;重复赘余,“一致”和“共识”要一个。A项,搭配不当,“保持文化”,“传承特色”不搭。C项,重复赘余,“一致”和“共识”要一个。D项,搭配不当,“保持文化”,“传承特色”不搭;重复赘余,“一致”和“共识”要一个;“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语序不当,应调换一下。故选B。4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历史对于个人并_点缀的饰物,_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

    14、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_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_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_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_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答案】不是而是所以不但而且不然(否则)【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选用关联词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理解句子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关联词语选择填空题的应试,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1)综观全局,理清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及分句间的关系;(2)根据表达中心和有关句间关系,参照语言表达习惯,选择突破口。选择突破口的方法有二,一是通过确定一个正确的词语,从而排除其他有关的选项;二是通过否

    15、定一个词语,从而排除有关选项;(3)把备选目标代入题干进行审查核对,从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选项作为答案。“历史对于个人并_点缀的饰物,_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前后两句是选择关系,用“不是而是”;“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揭示原因,所以应填写表因果的关联词“所以”;“个人”和“社会”构成递进关系,因此处应填写“不但而且”;“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是结果,所以前文应填写表条件的词“不然”。5 .乡土中国片段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16、。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_、_。(各5个字以内)【答案】很安定(不移动)黏着(历世不移)【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题干要求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首先浏览语段,把握

    17、语段的中心话题,结合标题乡土中国以及“乡土社会”等信息可知,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乡土社会”,主要内容是介绍“乡土社会”的特点,由此可知,所提取的关键词应是关于“乡土社会”的特点;然后看这段文字共有几句话,句子和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这些层次的关键信息是什么,由题干“提取两个关键词”可知,这段文字应该分为两个层次,是介绍乡土社会的两个特点,第二句“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介绍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点“安定”,三、四、五、六句主要是阐述“安定”;第七句“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是第二个特点“黏着”,后面的文字主要是阐述这“黏着”。6 .乡土中国选读:综合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18、两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分析作者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答案】空间: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群)中,直接接触比文字更能传情达意。时间:乡土社会中人的生活是定型的,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经验,根本用不着文字帮助记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乡下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乡土社会中文字并非传情达意的唯一方式,声音、表情、动作同样可以被赋予特别的意义而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交流方式,所以文字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因为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世代间的生态差异不大,人生经验更多的是一种反复,每一代都是周而复始的生活历程,所以文化的积累靠语言足以传递。文字下乡的主旨是乡土社

    19、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从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再论文字下乡的主旨是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7 .请阐述再论文字下乡中“学”和“习”的概念,并谈谈你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答案】(示例)“学”是指在出生之后,以人的行为方式做模板,把人本能的那一套方式进行后天的加工和改造的过程,这种类似于现代工厂的运行方式称之为“学”。而“习”则是学的方法,是指反复地做的这一行为,经过重复地做,然后加以时间的锤炼,使一个人习惯于一种崭新的做法;孔子先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和本文都强调“习”要反复地做某一行为,而“学”则是学习一种

    20、行为方式。“学而时习之”指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习”是“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当中不只要勤奋地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做到温习和实践。【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分析思考的能力。再论文字下乡中说: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

    21、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要按时复习、实践学过的内容。再论文字下乡和论语中对于“学”和“习”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习”要反复地做某一行为,而“学”则是学习一种行为方式。我们在日常学习当中不只要勤奋地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做到温习和实践。8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

    22、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C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D因为乡下人的“愚”,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没有必要推行,因为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的人和人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工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

    23、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B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说法错误。文字下乡中说“乡下孩子不象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可见因为环境不同,文字对乡人没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考查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可见,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

    24、有反映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D项,“因为乡下人的愚,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没有必要推行”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可见,费孝通没没有认为“文字下乡没有必要推行”。故选A。9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请概括选文中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

    25、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同事中有些孩子被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都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这等于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来的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乡下孩

    26、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第一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云南乡下蚱蜢是下饭的,味道很近于苏州的虾干),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教授们的孩子穿了鞋袜,为了体面,不能不择地而下足,弄污了回家来会挨骂,于是在他们捉蚱蜢时不免要有些顾忌,动作不活灵了。这些也许还在其次,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我为自己孩子所作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么?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

    27、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答案】乡下人不识字,并不意味着“愚”。【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共为三段。第一段主要通过乡村工作的朋友的观点,引出观点“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然后明确什么是“愚”等。第二段材料主要讲“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引出“乡下孩子”“教授们的孩子”。第三段材料主要讲在捉蚱蜢和识字方面孩子们的不同表现,然后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

    28、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也就是说乡下人不识字,并不意味着“愚”。10 .请概括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的主要观点。【答案】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空间阻隔很好理解,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在乡土社会中,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用不到

    29、文字。只有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熟读文本,根据章节和论述思路概括。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文中费孝通认为,从乡土社会的本质来说,是无需文字作为交流的工具的。在乡土社会中,往往存在语言而不存在文字,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因此,乡土社会有产生语言的环境。从语言变到文字,第一,需要记忆作为基础。然而,虽然人具有

    30、记忆力,但是“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乡土社会中人与现代社会中的人都具有记忆力,所以这不是阻碍文字产生的原因。第二,需要在人和人的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从时间的阻隔上来说,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而对于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每一个人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有前人的影子,即有长辈的经验可以借鉴,而这种经验往往经历几代人的时间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也就无需使用特别的工具记录下来以备自己或后人参考。从空间的阻隔上来说,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在人们的交流中,除了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外,还可以加上

    31、肢体动作,而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文字是间接的表达工具。既然文字这一工具不如语言完善,乡土社会中又何必舍弃语言而采取文字呢?那么,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中国的文字又是来自哪里呢?费孝通的回答是,中国的文字不在基层上发生,而是来自于庙堂。据此,费孝通提出,乡村之人并不是我们常常认为的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自己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同时,这也意味着,文字下乡必须以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为前提。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再论文字下乡-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微解.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4666.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