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配套课件:第5课.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才之路 成才 2014 2015 学年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配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1 第二单元1.1.1 集合的概念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第二单元1.1.1 集合的概念高 考 导 航2学 习 目 标3课 前 预 习4课 堂 互 动5课后强化作业6名 著 博 览7经 典 晨 读1经 典 晨 读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岱宗句:岱宗,泰山别称岱山,前人以之为五岳之首,所以叫做“岱宗”。夫如何,犹言“怎么样呢?”夫,语气助词。齐鲁句: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句意谓在齐鲁两地都能见到青郁不尽的山色。造化句:造化,大自然。钟,聚集。句意谓大自然把
2、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中到了泰山。阴阳句:阴,山北;阳,山南。割,剖分。极言泰山高耸入云,山阳面日,已晓;山阴光线未及,仍在昏暗中。荡胸句:山腰云气层叠,望之令人心胸开阔。决眦句:决,张开。眦,眼眶。山高,望归鸟入山就势必决眦极目。会当两句:诗人望见泰山的雄伟,于是产生了登山的愿望。会当,准备要,真应当,一定要的意思。【赏析】杜甫于735年到洛阳应进士考试未中,转而漫游齐、赵,此诗是游历山东时遥望泰山而作,诗歌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奇秀的景色,展示了杜甫少年时代的壮阔胸怀与抱负。诗的前四句描写泰山的巍峨雄伟。“岱宗夫如何?”看似是一般的设问,却传神地表达出诗人远望泰山时那种惊叹仰慕之情。“夫如何”,三字
3、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明,王嗣爽)。“齐鲁青未了”一句别出心裁,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王嗣爽解释说,此句“语未必实,而用此状岳之高,真雄盖一世”。三、四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割”字用得传神而奇险。五、六两句既是描写云鸟,又是展示诗人“襟怀之浩荡”和“眼界之开阔”(同上)。最后两句是写自己的望山之情和登山之志,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登攀,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此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高 考 导 航【解析】A介词,因为;B在/到;C表因果,因而/表转折,但是;D推测语气,大概/期许
4、语气,一定。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答案】A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好施与,矜然诺广义田以资通区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每闻盗则挺身出ABCD【解析】说徐谦尊聪明,是巡抚张公的行为。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选项开始排除。
5、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答案】D学 习 目 标1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2把握故事情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课 前 预 习副词,于是,就副词,才表判断的副词,是副词,竟然代词,你的顺接连词,来介词,因为介词,用通“已”,已经介词,按照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不译介词,表被动,被介词,替动词,做动词,
6、整理动词,成为动词,亲近,接近名词,亲近可靠的人形容词,亲生的形容词,刻毒形容词,深邃形容词,(时间)久水深,和“浅”相对副词,很,十分动词,解除动词,分解动词,消释排除,消除表示轻微转折,不过,只是回头看拜访难道兵器卫士军队走投无路尽走到尽头6特殊句式(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被动)(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见”表被动)(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句。即“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4)给贡职如郡县(状语后置句。即“如郡县给贡职”)(5)事所以不成者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句。省略宾语“之”)(7)见燕使者咸阳宫(
7、省略句。省略介词“于”)7走近作者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8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8、。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9开阔视野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
9、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课 堂 互 动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至“终已不顾”)(一)整体把握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行刺缘起。第二部分(至“终已不顾”)故事的发展准备行刺第二部分又写了五个场面,可看做五层: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二)自主思悟1第1自然段连用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_答:连用几个动词“破、虏、收、进、略、至”,以短促的语气交
10、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2荆轲劝樊於期献出首级的这段话,有什么特点?_答: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王不共戴天之仇;其次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3樊将军自刎献身,表现了什么?_答: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4文章极力渲染秦武阳平时的勇猛和凶恶,有什么作用?_答:极力渲染秦武阳勇猛和凶恶,为后面秦武阳的懦弱作铺垫,与荆轲的大勇作对比。5“皆白衣冠以送之”一句中送行的人们为什么穿白衣服?_答:“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了这是
11、一场生离死别,是永诀,送行者都沉浸在撕肝裂胆的痛楚中。(三)深入探究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2写太子的“迟之、疑之、复请之”,有何用意?“迟之、疑之、复请之”,表明太子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与荆轲对照鲜明。3荆轲“怒叱太子”说明了什么?“士可杀不可辱”,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