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秋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1-4-1 第2课时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2021秋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1-4-1 第2课时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 新教材 2021 学人 选择性 必修 一册 课件 课时 空间 直线 平面 平行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4 空间向量的应用 1.4.1 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 2 课时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 学习目标 1.能用向量的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关系,积累直观想象经验.2.能用向量的方法证明空间线面平行的有关定理.3.能用向量的方法判断并证明空间中的直线、平面平行关系,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 新知探究 情境:空间中的平行关系本质上是线线平行,根据共线向量定理,只需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 ab,即 a=b(R).此外,证明线面平行也可用共面向量定理,即只要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向量能够用平面内两个不共线向量线性表示即可.证明面面
2、平行也可用证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的方法.【思考】(1)如果直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u,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v,且 uv,那么 l 与 平行吗?提示:不一定,l 也可能在平面 内.(2)若直线 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为 a,向量 b平面,c平面,且 ab,ac,则 l 与平面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提示:当 b 与 c 不共线时,可得 l;当 b 与 c 共线时,l与 的位置关系不确定.知识梳理 1.直线与直线平行如图,设 u1,u2分别是直线 l1,l2的方向向量.由方向向量的定义可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的方向向量一定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所以 l1l
3、2 1 ,使得.2.直线与平面平行如图,设 u 是直线 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 的法向量,l,则 l .3.平面与平面平行如图,设 n1,n2分别是平面,的法向量,则 1 ,使得.u1u2 R u1=u2 un un=0 n1n2 R n1=n2 基础测试1.已知直线 l1的方向向量为 v1=(1,2,3),直线 l2的方向向量为 v2=(,4,6).若 l1l2,则=()A.1B.2C.3D.42.已知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是(2,-1,1),下列向量可作为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的是()A.(4,2,-2)B.(2,0,4)C.(2,-1,-5)D.(4,-2,2)解析:因为 l1l2,所以 v
4、1v2,所以1=42=63,所以=2.答案:B解析:因为,所以 的法向量与 的法向量平行,而(4,-2,2)=2(2,-1,1),故选 D.答案:D3.若 u=(1,2,-1),v=(-3,-6,3)分别为两个不同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A.B.C.,相交但不垂直D.以上均不正确解析:因为 v=-3u,所以.答案:A探索点一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线平行【例 1】如图,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中,E,F 分别为DD1和 BB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 AEC1F 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如图,以 D 为坐标原点,1 为正交基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 ABCD-A1B1C1D1的棱长为
5、1,则 A(1,0,0),E 0,0,12,C1(0,1,1),F 1,1,12,所以 =-1,0,12,1 =-1,0,12,1 =0,1,12,=0,1,12,所以 =1 ,1 =,所以 1 ,1 .因为 FAE,FEC1,所以 AEFC1,EC1AF,所以四边形AEC1F 是平行四边形.方法规律 1.证明空间两直线平行的思路(1)把证明空间两直线平行的问题转化为判断空间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共线;(2)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后,主要问题是求出空间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坐标.2.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线平行的方法步骤(1)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相应点的坐标.(2)求出直线的方向向量.(3)证明两向
6、量共线.(4)证明其中一个向量所在直线上的一点不在另一个向量所在的直线上,即表示方向向量的有向线段不共线,从而得证.【跟踪训练】1.如图,ABEDFC 为多面体,平面 ABED 与平面 ACFD 垂直,点 O 在线段 AD 上,OA=1,OD=2,OAB,OAC,ODE,ODF都是正三角形.求证:直线 BCEF.证明:如图,过点 F 作 FQAD,交 AD 于点 Q,连接 QE,由平面 ABED平面 ACFD,知 FQ平面 ABED,以 Q 为坐标原点,为 x 轴正方向,为 y 轴正方向,为 z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 OA=1,OD=2,OAB,OAC,ODE,ODF 都是正三角形,
7、可得 E(3,0,0),F(0,0,3),B 32,-32,0,C 0,-32,32 .所以 =-32,0,32 ,=(-3,0,3).所以 =2 ,所以 BCEF.探索点二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平行【例 2】如图,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中,M,N 分别是 CC1,B1C1的中点.求证:MN平面 A1BD.证明:方法一:如图,以 D 为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 1,则D(0,0,0),A1(1,0,1),B(1,1,0),M 0,1,12,N 12,1,1,所以1 =(1,0,1),=(1,1,0),=1
8、2,0,12.设平面 A1BD 的法向量为 n=(x,y,z),则 n1 ,n ,所以 1 =0,=0,即 +=0,+=0,所以 =-,=-.取 x=1,则 y=-1,z=-1.所以平面 A1BD 的一个法向量为 n=(1,-1,-1).因为 n=12,0,12(1,-1,-1)=0,所以 n.又因为 MN平面 A1BD,所以 MN平面 A1BD.方法二:因为 =1 -1 =12 11 -12 1 =12(11 -1 )=12 1 ,所以 1 .又因为 MN平面 A1BD,DA1平面 A1BD,所以 MN平面 A1BD.方法三:因为 =1 -1 =12 11 -12 1 =12 -12 1 =
9、12(+)-12(1 +)=12 -12 1 ,所以 与1 ,共面,又因为 MN平面 A1BD,所以 MN平面 A1BD.方法规律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 方法一: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任意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共面,即可用平面内的一组基底表示.方法二: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某一向量共线,转化为线线平行,利用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证.方法三:先求直线的方向向量,再求平面的法向量,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跟踪训练】2.变式练如图,在多面体 BCFEAD 中,EF平面 AEB,AEEB,ADEF,EFBC,BC=2AD=4,AE=BE=2,G 是 BC 的中点.求证:AB平面
10、 DEG.证明:因为 EF平面 AEB,AE平面 AEB,BE平面 AEB,所以 EFAE,EFBE.又因为 AEEB,所以 EB,EF,EA 两两垂直.如图,以 E 为坐标原点,EB,EF,EA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已知,得 E(0,0,0),A(0,0,2),B(2,0,0),C(2,4,0),D(0,2,2),G(2,2,0),所以 =(0,2,2),=(2,2,0),=(2,0,-2).设平面 DEG 的法向量为 n=(x,y,z),则 =0,=0,即 2+2=0,2+2=0,所以 =-,=-.取 y=1,则 z=-1,x=-1,则 n=(-1
11、,1,-1),所以 n=-2+0+2=0,即 n.因为 AB平面 DEG,所以 AB平面 DEG.3.同类练如图,在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中,E,F,G 分别为 A1B1,B1C1,C1D1的中点.求证:AG平面 BEF.证明:以 D 为坐标原点,以 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略),则 A(1,0,0),B(1,1,0),E 1,12,1,F 12,1,1,G 0,12,1,所以 =-12,12,0,=-12,0,1,=-1,12,1,所以 =+,所以 与 ,共面.因为 AG 不在平面 BEF 内,所以 AG平面 B
12、EF.4.拔高练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PA平面 ABCD,底面 ABCD 为直角梯形,ABC=BAD=90,PB 与底面所成的角为 45,PA=BC=12AD=1.在棱 PD 上是否存在一点 E,使 CE平面 PAB?若存在,求出点 E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在棱 PD 上存在点 E,使 CE平面 PAB.如图,以 A 为坐标原点,AB,AD,AP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PB 与底面所成的角为 45,所以PBA=45,所以 PA=AB.因为 PA=BC=12AD=1,所以 AD=2,所以 P(0,0,1),C(1,1,0),D(
展开阅读全文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2122.html


2008年中考数学复习“六原则”.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