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非连续性阅读(知识串讲)-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13 连续性 阅读 知识 串讲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语文 学期 期末 考点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专题13 非连续性阅读一、什么是非连续性阅读1.非连续文本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提供多维度的诸如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必须综合地表达意义。2.非连续文本特点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2、,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总而言之,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密不可分。3.非连续性阅读的特点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
3、的大视野阅读形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是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的热点题型,相对于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它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其考查的主要特点:(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并整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达。(
4、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二、非连续性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一)辨别信息正误信息判断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或印证,能够识别与区分其中的正误,在印证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等。多是选择题、判断题。1.常见题型(1)根据材料内容,选出理解正确(错误)的一项是( )(2)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分析。(3)对不同板块内容的整合分析与判断。(4)对材料中的细部进行搜集处理。 3.解题方法(1)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择项进行
5、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2)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板块材料进行整合与理解,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3)关注细节法。对材料中的细微未节进行关注,特别是容易忽略的细节。 3.解答步骤不少考生面对非连续性阅读题,没有很好地把握各则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往往受到干扰信息的影响,不得要领,失分较多。因此解题时要特别细心,可按下面两步进行。(1)查找:在文中逐一找出与各个选项内容对应的段落或相关句子。注意选项中表时间、数量、肯(否)定、程度等性质的词语,注意概念范围的大与小,注意事件的因果关系,注意内容的偏与全,注意语气的肯定与推测。(2)比较:将每个选项和文中的关联句仔细比对,寻找差异,辨别正误。如果找不到
6、与选项对应的原句,可以先弄清选项的意思,再根据原文几则材料之间的异同关联来进行对比、判断和推测,进而得出答案。常见选项错误类型表现无中生有利用思维惯性,误导考生用想当然代替理性思以偏概全包括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 增减扩缩增加或减少某些字,扩大或缩小论证/说明范围表述绝对注意一些重要词语前面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范围、大小、已然、未然、必然等因果混乱注意诸如“论证了/说明了、体现了、是因为”这样的词语(二)筛选整合信息1. 常见题型(1)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2)概括(或推断)某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析材料,归纳出条结论。(4)人们对该事件(现象)有
7、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2.解答步骤(1)速读文本,观其大略。通读各则材料,从总体上把握所有材料的主要内容,这样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2)对照题干,定点“扫描”。阅读题干,找到命题点,以命题点为中心“扫描”材料,圈定答题区域。有些题干本身或相关语境就暗示了信息点所在的材料范围,暗示了答题要点,所以考生在答题前务必仔细阅读、分析题干,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同时要适当地扩大范围,这个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关键词出现的地方。(3)领悟意图,明辨信息。明辨相同或相似的信息。考生在阅读各则材料时,要注意明辨材料中表达相同或相似意思的信息。寻找遥远的信息。在
8、各则材料中,提出同一观点的信息可能相距较远;或者支持某一观点的句子、例子相距较远。对于这些信息,考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寻找。发现隐蔽的信息。材料中的有些信息是比较明显的,如首括句或结尾句;有些信息则比较隐蔽,如材料中间的文字、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注释等。对于这些比较隐蔽的信息,考生在阅读时切不可放过。挖掘潜在的信息。潜在信息常常隐藏在文字之中,考生要善于挖掘这些信息的深层意思。把握信息要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截取关键词,合并归类,找全信息点。(4)分门别类,提炼整合,拟写答案。对于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要分门别类进行整合、归纳和概括,同时结合题目赋分,力求全面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259.html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江姐_浙教版.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