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 年级 语文 上册 10 十则导学案 新人
- 资源描述:
-
1、论语十则【导学目标】 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导学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课时】两课时【预习导引】 1了解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n) 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i) 不亦说(yu)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n)不习乎 诲女(r)知之乎 是知(zh)也 解释: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检查,反省。三,泛
3、指多次。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学习态度传不习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
4、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检查预习1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
5、,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检查预习2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江姐_浙教版.docx
《名师伴你行》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 2-1-2 专题7 第2讲 破解文言文阅读断句题.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