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1

类型(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 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32710
  • 上传时间:2025-10-27
  • 格式:PPT
  • 页数:51
  • 大小:2.17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教材 适用 2023 2024 学年 高中语文 单元 人皆有 不忍 课件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第五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3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1“所以”“是”“事”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2近几年,高考语文注重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考查。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课前预习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课上思辨拓展延伸积学储宝 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

    2、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尊称孟子为“亚圣”。2.熟悉作品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的,倡导“以仁为本”。孟子一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孟子中的名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章句下)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2)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章句下)译:每过五百年一定有一位圣君兴起,而且还会有命世之才从其中出来。从周武王以来,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论年数,超过了五百年;论时势,现在正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除了我,还有谁呢?(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译: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译: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5)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译:仁人

    4、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经常恭敬他。(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章句上)译:心这个器官职能在思考,(人的善性)一思考便得着,不思考便得不着。(7)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章句上)译:有名的木工教导人,一定依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译: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呀!”(9)“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章句上)译:古代的人,得意,惠泽普施于百姓;不得意,修养个人品德,以此

    5、表现于世人。不得志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1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章句上)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快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不愧于人,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快乐。”(1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尽心章句上)译: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

    6、下小了。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了;对于曾在圣人之门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了。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一点儿缝隙都一定照到。”(12)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章句下)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不如没有书。”(1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译: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为轻。”出自孟子的成语 以五十步笑百步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流连忘返 出尔反尔 揠苗助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怨天尤人 彼一时,此一时 一傅众咻 自暴自弃 左右逢源 专心致志 舍生取义 以邻为壑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7、3.了解背景 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4.读准字音孺子()怵惕()恻隐()内交()要誉()羞恶()5.掌握通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若火之始然()rchcnyow内,同“纳”,结交然,同“燃”,燃烧6.一词多义 谓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8、请往谓项伯说认为叫做,称作对说,告诉辞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子曰:“辞达而已矣。”动以朝廷为辞今者出,未辞也归去来兮辞端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其人视端容寂推辞言辞,文辞理由,借口告别古代的一种文体萌芽,发端边际,末端端正7.特殊句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2)羞恶之心,义之端也()(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判断句。“非也”表判断判断句。“也”表判断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宾语前置句。“自贼”即“贼自”课上思辨任务 一 理解文章内容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

    9、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2.你对孟子的“四端”是如何认识的?孟子关于“四端”的论断是否有合理性?答:从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来确立人的道德和尊严,这是先秦儒家常采用的方法。孟子认为,人本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与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

    10、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路。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尧、舜,可最终成了桀、纣;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鄙无耻的人。因此,只有发扬光大“仁义礼智”才能成为君子。任务 二 赏析表达技巧1.使用排比是孟子常用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答:孟子文章常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句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智之端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11、之心,智也”。这些句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盛,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从内容上讲,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四个排比句,层层铺陈,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人和“非人”的区别,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2.本文核心就是孟子认为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简要回答孟子是如何论证的。答:一是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12、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孟子曰:“人 皆 有不忍人之心。先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

    13、情。古代王 有 不 忍 人之心,斯有不忍人圣王有了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的仁政。用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之政,治 天 下可运之掌上。仁政,治理天下就好像把它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所以谓 人 皆 有 不 忍人 之心者:今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道理就在于如果人乍见 孺子 将 入于井,皆 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怵惕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要跟那小孩子的父母也,非所以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结交,不是因为要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恶 其声而 然 也。由是观之,无

    14、恻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由此看来,没有同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情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恶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之 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同情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 之端也。人之有是四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仁、义、礼、端也,犹 其 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智之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 贼 者也;谓其 君不 能 者,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贼 其 君

    15、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他们的国君不行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所有具有 皆 扩 而 充之矣,若 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 之 始 然,泉 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 之始 达。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苟能 充 之,足以保四海;假如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假不 苟 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如不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乍:忽然。怵惕:惊骇,恐惧。内:同“纳”。要:求取。乡党:同乡。羞恶:因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端:萌芽,发端。然:同“燃”。结构图解概括主旨本文从“

    1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向往的理想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对道义的坚守,对“大丈夫”精神的倡导。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适用话题】“使命”“责任”“担当”“忧

    17、患意识”等。陈道明妙语说责任 知名演员陈道明在影视娱乐圈里堪称屈指可数的演技派,因为他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得深入骨髓。他说这是一个演员应尽的责任。而对于一个男人的责任,他也有自己独到且精辟的解读。他说:“我理解的责任首先是不欠。于国祖国培育了我,所以要努力做到遵纪守法,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尽义务和责任;于家父母养育了我,我要尽孝,让老人为我感到欣慰;于妻我要尽力维护这个家庭的利益;于子让孩子因有我这个父亲而骄傲;于友让对方因有我这个朋友而快乐;于人让别人因为有我的存在而受益。这就是我理解的知恩图报。”好一个“不欠”,于国、于家、于妻、于子、于友、于人,他都力争做到不欠。这样的不欠,除了责任,更重

    18、要的其实是感恩。而作为一个男人的人生,正因为有了这些不欠和感恩,才会有足够的底气坦坦荡荡地存活于世间,不求顶天立地,只图心安理得。【适用话题】“责任”“感恩”“坦坦荡荡”“心安理得”等。比喻论证法 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使用比喻论证法,可以使文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

    19、证的目的。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4运用比喻

    20、论证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因为有了分析,才使比喻论证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如果用故事作比喻,一般要概述故事的内容,以帮助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请以“老师树根”为写作对象,运用喻证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语句。答:示例:也许是约定俗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成了老师的专利,多少人用它来赞美老师、讴歌老师,以此表达他们无限的崇敬,然而在我看来,与其把老师比作春蚕、蜡炬,不如把他们看成一棵强大的树根。你看那高高的钻天杨,巍然屹立着,茎杆粗壮,枝叶繁茂,风吹不垮它,雨打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是谁在支持着这个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树根。它深深地埋藏在地底下,不断吸取水分、养料,

    21、供给枝叶的生长需求,尽管在你赞叹大树的繁茂时几乎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尽管在你盘算树的价值时忘了这价值从何而来,它依然默默地吸取着、奉献着,从不想钻出地面显耀自己,相反,为了更多的水分、更丰富的养料,它总是越扎越深,越扎越远。可见,树根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然而它的奉献比起春蚕、比起蜡炬,却有着更深的意义。积学储宝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人都有哪些主要称谓。基本称谓【直呼姓名】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22、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1)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2)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称官名或出生地】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 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2710.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广西专版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专题8 语言文字运用 第2讲 辨析并修改病句课件.ppt(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广西专版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专题8 语言文字运用 第2讲 辨析并修改病句课件.ppt
  •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题抢分练17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文言小题课件.ppt(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题抢分练17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文言小题课件.ppt
  •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4 散文阅读 突破练15 随笔类散文的特点及设题角度课件.ppt(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4 散文阅读 突破练15 随笔类散文的特点及设题角度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6部分 整本书阅读及文化生活 复习任务群10 整本书阅读及文化生活 练案86 “文化生活”活动单元命题视角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6部分 整本书阅读及文化生活 复习任务群10 整本书阅读及文化生活 练案86 “文化生活”活动单元命题视角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练案78 分析句式效果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练案78 分析句式效果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练案72 分析标点符号作用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练案72 分析标点符号作用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练案70 常见病句类型的辨析与修改(一)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练案70 常见病句类型的辨析与修改(一)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特殊任务2 语言运用的潜在创新点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特殊任务2 语言运用的潜在创新点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任务8 语句仿写与扩展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复习任务群8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 任务8 语句仿写与扩展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6 古代诗歌鉴赏 练案56 鉴赏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6 古代诗歌鉴赏 练案56 鉴赏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5 文言文阅读 练案49 精准断开句读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5 文言文阅读 练案49 精准断开句读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5 文言文阅读 练案46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推断方法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5 文言文阅读 练案46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推断方法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复习任务群4 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 练案41 复合文本对比参照阅读的新形式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复习任务群4 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 练案41 复合文本对比参照阅读的新形式课件.ppt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复习任务群4 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 练案39 赏析戏剧语言的表达艺术课件.ppt(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复习任务群4 现代诗歌与戏剧阅读 练案39 赏析戏剧语言的表达艺术课件.ppt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