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第6单元 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第6单元 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2021 2022 学年 新教材 语文 人教版 必修 上册 课件 单元 13 读书 目的 前提 图书馆
- 资源描述:
-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预习梳理与积累研习讨论与鉴赏练习思考与运用预习梳理与积累预 习 助 读【认识作者】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值得一提的是,黑塞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和作品,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
2、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相关链接】随笔: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知 识 积 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戕害:严重损害,伤害。(2)慰藉:安慰。(3)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也说“息息相关”。(4)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5)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3、形容非常向往。(6)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7)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8)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1)心智心志辨析:两词形似,但侧重点不同。“心智”,思考能力;智慧。多与“健全”搭配使用。“心志”,意志。多与“强弱”有关。例句: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所谈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心志不坚的人,是很难有大成就的。(2)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辨析:两者都有想通过一次努力解决问题的意思,但两词的侧重点不同。“一劳永逸”,辛苦一次,
4、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前者强调“辛劳”一次是为了永远的“安逸”,后者认为事情容易解决,“踏一步”就能“完成”。例句: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有关部委负责人所说,高校入选“双一流”,是机遇,也是重任,也面临新的挑战,不可能一劳永逸。研习讨论与鉴赏问 题 研 讨【任务一】把握读书:目的和前提的观点态度1.在黑塞看来,追求“真正的教养”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2.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
5、,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参考答案: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3.第2段中说,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应该怎样研读?参考答案:研读世界文学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4.作者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你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参考
6、答案:在阅读中获得满足和幸福,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产生爱和生命的情感体验,能够尊重知识,获得教养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5.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任务二】学习上图书馆的随笔写法1.这篇随笔的前三段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这篇随笔的前三段是写作的“由头”,即文章情感的触媒,正是由于西蒙德波伏娃的这句话触发了作者有关图
7、书馆的回忆,引出下文的“图书馆之乐”。这样写真实、自然而不做作。2.作者是怎样围绕“上图书馆”展开的?写到了哪些图书馆?请梳理填表。参考答案:中学时代“公书林”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大学时代清华大学图书馆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留学期间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认识到人类的伟大,理性的高贵。3.作者在回忆每一个图书馆的时候,都有对其阅读环境的描写,找出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法国国立图书馆华美;“公书林”宽敞,舒服,环境优雅;清华大学图书馆,神气,温情,宁静;包德林图书馆华美;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建筑华美,气象万千。美丽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2852.html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江姐_浙教版.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