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配套课件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读懂、找准、比狠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
- 资源描述:
-
1、题型攻略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读懂、找准、比狠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强化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读懂原文、答题步骤及方法的训练。复习要点栏目索引强化规范研究真题问答体悟审答要点突破题点找准核心题点精准细透突破强化规范研究真题问答 体悟审答要点一、请认真研读2016年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年份篇目 试题选项2016年全国甲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对应原文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
2、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答案及比对分析 曲解原文,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选项中“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只是有“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年份篇目 试题选项2016年全国甲塞壬的歌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对应原文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
3、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答案及比对分析 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原文可知,“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的原因是他们“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调整讲故事的方式”,而不是选项中的“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年份篇目 试题选项2016年全国甲塞壬的歌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
4、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对应原文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答案及比对分析 无中生有。“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原文中“小说家
5、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说明未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年份篇目 试题选项2016年全国乙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对应原文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答案及比对分析 张冠李戴,过于绝对。据原文可知,应是“卜辞资料印证”史记殷本纪
6、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且原文的意思是“基本可靠”。年份篇目 试题选项2016年全国乙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对应原文“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答案及比对分析 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选项漏掉了修饰语。年份篇目 试题选项2016年全国乙近
7、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应原文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答案及比对分析 曲解文意。选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意思可知,“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只是“大
8、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年份篇目 试题选项2016年全国丙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对应原文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答案及比对分析 曲解文意。原文中王国维只是说“疑古”的过错在于一并怀疑尧、舜、禹,但怀疑精神与态度有可取之处,只是没充分研究史料。选项中的“如果就”关系不成立。年份篇目 试题选项2016年全国丙历史中的文学与文
9、学中的历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对应原文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答案及比对分析 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可知,纯粹的文艺作品也能从中发掘史料。所以选项中“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年份篇目 试题选项2016年全国丙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
10、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对应原文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答案及比对分析 因果关系错误。由原文可知,“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1.认真研读题干与选项,你能发现其特点吗?答案(1)题干表述无论是“不正确”还是“不符合原文意思”,均要求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这种问法,比选出一项正确的难度要低。(2)三道题的选项依次对应原文的开头、中间及结尾段落
11、。(3)选项表述基本源自文本,但很少直接从文中搬来,而是对原文加以增减、更换、调整、概括,甚至是推测、拓展。答案2.认真研读答案,你能发现其设误特点吗?答案答案(1)设误处极细小,有时就在一两个字上,需细心辨读。(2)设误类型都很常见,主要有表述绝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等,另有偷换概念、断章取义、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不当等。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在题干、选项及设误方面的特点。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
12、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今天步入“微时 代”,信息庞杂纷纭,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诗歌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基于现代经验之上的民族精神,映射出个体担当历史的主体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日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
13、展。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把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诗性没有国界,这是诗歌独具的质素,也是它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使命的缘由。近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1509.html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江姐_浙教版.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