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2_苏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 习作 苏教版
- 资源描述:
-
1、习 作 2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
2、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
3、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
4、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图文结合自画像的训练。教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我的自画像的图和文。小作者抓住特点为自己画了一幅画,描述了图画中的自己,还有条理地写了自己的身材、长相、表情、性格和爱好。例文语言通顺,用词准确,富有情趣,很适合学生模仿。第二部分点明了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1.对照例画,读懂例文我的朋友武建设,揣摩例画与例文是
5、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绘画和写作的;感受习作的乐趣,激起学生对习作的欲望。2.学习留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的方法,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初步学习抓住人物外貌、性格与爱好等写出人物特点的习作方法。3.仿照例子,为自己熟悉的人或想象中的人画像,并运用从例文中学到的写法进行习作,试着写出自己的情感;并初步学习分段,能一个段落围绕一个意思来写。4.尝试习作,先打草稿,再反复朗读,修改习作;修改后誊抄在习作簿上。【重点】1.对照例画,读懂例文我的朋友武建设,初步学习抓住人物特点绘画和写作的方法,感受习作的乐趣。2.为自己熟悉的人或想象中的人画像,并运用从例文中学到的写法进
6、行习作,试着写出自己的情感。【难点】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习作的方法;学习运用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学习给习作分段。三年级的孩子最善于模仿,借助例文,仔细学习,不仅让学生领悟到习作技巧,还能让他们对习作不再有畏惧之感,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大胆地习作。但是,例文并非佳作、美文,在使用时,我既以其为例,学习其成功的写作方法;同时,借助它,引导学生发现它的不足,拓宽学生思路,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准备】1.阅读学生做的手抄报,了解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时时做好扩充。2.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和文字,可以是学生准备的相关图画、文字,按课堂指导顺序做好课件,
7、为学生营造好习作环境。【学生准备】1.为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人物画像,可以是自己的同学、亲人,可以是自己看过的电视中的人物,可以是自己读过的故事中的人物,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人物。2.自己或请家长收集描写人物的优美词句品读,并制作手抄报。2课时第课时1.对照例画,读懂例文我的朋友武建设,揣摩例画与例文是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绘画和写作的;感受习作的乐趣,激起学生对习作的欲望。2.学习留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的方法,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初步学习抓住人物外貌、性格与爱好等写出人物特点的习作方法。1.对照例画,读懂例文我的朋友武建设,揣摩例画与例文是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绘画
8、和写作的;感受习作的乐趣,激起学生对习作的欲望。2.学习留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的方法,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初步学习抓住人物外貌、性格与爱好等写出人物特点的习作方法。方法一导入主题,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老师说几个人物,你能谈谈这些人物给你的印象吗?(出示“孙悟空、猪八戒”的图片)指导学生谈,引导学生把孙悟空与猪八戒对比谈,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特点”。(板书:特点)设计意图揣摩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绘画和写作;感受习作的乐趣,激起学生对习作的欲望。方法二引入话题:生活中有许多人在我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有的是他们的外貌,有的是他们的性格、爱
9、好,有的是他们的品质精神。如果我们把这些印象通过我们的绘画、写作表现出来,那怎么表现呢?(让生自由谈)设计意图生活中有许多人在我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有的是他们的外貌,有的是他们的性格、爱好,有的是他们的品质精神。我们把这些印象通过我们的绘画、写作表现出来,谈话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侧重减轻压力,鼓励参加。1.PPT出示“习作2”要求。生自由读,读后回答: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要求?2.(板书:为别人画像)审题:根据你的习作经验,你认为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过渡: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刚才我们是在审题,这可是成功习作的第一步。通过审题,我们正确把握了习作的内容、体裁及相关要求
10、。那么究竟怎样画、怎样写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小朋友是怎样画画、习作的。一、借助例文,感知写法。1.出示“赵建设给朋友画的像”,生仔细观察图画,交流:画上的武建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生谈)引导按一定顺序观察: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你认为首先观察到的是什么?然后呢?再深入观察呢?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回答,领悟观察人的方法,同时明白画像、习作都要按一定顺序去观察、去写。(板书:按一定顺序)2.再次观察图画,交流:你能用积累的词句按一定顺序来描述一下图中的武建设吗?指生回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积累的词句按刚才指导的顺序正确描述。3.读例文,悟写法。(1)学生自读例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生读
11、,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例文中主要写了武建设的什么?哪些内容是画上有的,哪些是画上没有的?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第一、三自然段是画上没有的,第二自然段是从画上观察到的内容。(3)再读例文,思考:小作者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武建设?指生回答。(板书:外貌爱好)(4)读例文第二自然段,学习“外貌描写”:a.出示语句,生自由读句子。b.交流: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描写了武建设的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生逐句读,讨论交流。(板书:身材、发型、举止、衣着)c.讨论:写人的外貌,除了从这几个方面来写,你认为还可以写什么?(生回答)(板书:神态)d.再次读例文,交流:小作者又是怎样写好武建设的外貌的?生讨论回答。
12、(板书:抓住特点)交流:武建设的外貌有哪些特点?生结合句子自由谈,再次体会小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来写的。看板书小结:外貌描写,就像给人画像一样,抓住人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仔细刻画,重点部分多描几笔,多写几句,这就是写人物外貌常用的一种方法描写。(板书:描写)e.学以致用:咱班的小朋友都喜欢段老师,我想段老师的形象也已深深印在你们脑海中。那你们能用刚才我们学的方法来描述一下段老师的外貌吗?(指生谈,指导学生用词用句)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人物的外貌描写,外貌只是一个人的外壳,要想让这个人物更生动,形象更丰满,还要介绍这个人物内在的东西。刚才小朋友介绍孙悟空时,不仅说出了他的外貌,还说出了他的本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江姐_浙教版.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