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类型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2019-2023)(全国通用)专题09语言文字运用(选择 简答题)(Word版附解析).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64327
  • 上传时间:2025-10-3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7.19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2019-2023全国通用专题09语言文字运用选择 简答题Word版附解析 年高 语文 真题分项 汇编 2019 2023 全国 通用 专题 09 语言文字 运用
    资源描述:

    1、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2023年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

    2、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还可能逐渐升级。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3、,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B 21你只需要一副耳机有什么限度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2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A. 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B. 表示任指

    4、,“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C. 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D. 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据以上分析看出B项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可看出是在说明戴上耳机可以安静下来不被打扰,所以可填“你只需要一副耳机”。第二空,根据后文“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可知是说使用耳机的限度,又联系语境“那么,使用耳机

    5、 ?”,此处应是一个问句,所以可填“有什么限度”。第三空,根据前文“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再结合语境“但事实上, ,还可能逐渐升级”,可看出是说过度使用耳机对耳朵有损伤,所以可填“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成分残缺,“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缺少主语,可去掉“会使”,让“听觉毛细胞”作主语。二是搭配不当,“形成”与“听力下降”不搭配,可改为“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故改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

    6、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当然,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

    7、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_,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

    8、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A干打雷不下雨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D首尾不能兼顾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20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21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答

    9、案】17C 18语句:; 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 19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寰笠翁”的句子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示例三:“刻舟求剑”的成语 20第一位教师: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但未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知识、道理结合较好,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21答案示例 “卧薪尝胆”: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一鼓作气”: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

    10、衰竭。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A. 指只有声势而没有实际行动。B. 比喻既想做某事或得某物,又嫌弃它。C. 意思是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D. 顾头顾不了尾,前后无法照应。语境与“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意思相反,指做事犹豫不决,顾虑太多,应选“前怕狼后怕虎”。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不合逻辑,应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这里老师在讲“釜”和“舟”的意思,而“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是关

    11、于“釜”的例子,此处需要一个古代诗歌或者成语中关于“舟”的例子,按照“釜”的例子的写法,应采用“的里有的句子”的句式表达。可写: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寰笠翁”的句子(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或者直接写:“刻舟求剑”的成语。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我们要找出三位教师讲解内容的差别,从而进行评判。第一位教师:先总说“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然后进行阐发“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由成语引申出做事应有的态

    12、度;然后再进一步补充“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古今对比,告诉学生“坚决”的态度要用于“做好事”,而不能用于“做坏事”。可见这位老师主要是“讲道理”,鼓励学生前进;但没有解释词语的意思。第二位教师:解释了词语的意思,并且介绍了古汉语当中的“活用”现象,“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然后分析古今词义的变化,“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

    13、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可见这位老师侧重古汉语知识的讲解,对成语中词语的含义和“使动用法”“古今词语的变化”讲解清晰,让学生增长了知识;但是没有讲解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先讲了成语的基本意思“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然后分析了成语的引申义,其中含有做事的道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可见这位教师知识、道理结合较好,解说全面,而且“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也就是表达简明扼要。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拟写要点的能力。题

    14、干要求从所给三个成语中选择一个给学生讲解,要求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只拟写讲解要点,并有字数限制。首先分析第三位教师讲解的内容,“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这是先讲解了与成语有关的故事,解释成语的基本意思;“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这是讲解了成语的引申意义,即现在的含义。仿照这个讲法,如选择“卧薪尝胆”,应先讲述勾践的故事,要点应有“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成语的基本意思是勾践以此激励自己不要忘记报仇雪恨;再讲成语现在的含义,要点应有“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15、”。如选“庖丁解牛”,先讲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要点应有“游刃有余”“运刀准确自如”之类;再讲现在的含义,要点应有“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如选 “一鼓作气”,先讲曹刿论战的故事,要点应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讲现在的含义,要点应有“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

    16、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

    17、!”“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17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

    18、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7B 18D 19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

    19、“去”则没有这种效果。【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A.“能”,动词,“能够,可以”;B.“能”,动词,“擅长,善于”;C.“能”,动词,“能够,可以”;D.“能”,动词,“能够,可以”。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俩老头”穿的衣服干净整齐的特点;A.“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属于说明性语言,突出强调“稻子和稗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分清楚;B.“公是公,私是私”属于议论性语言,突出强调应公私分明的观点;C.“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属于人物语言描写,突出强调与对方划清界限;

    20、D.“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小姑娘”长得漂亮的特点。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角度分析,原句“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使用了排比修辞;“一起”反复出现四次,运用反复修辞。改句没有运用修辞,原句的排比和反复修辞使描写的性语句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俩老头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从句式和语体色彩分析,结合“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攥在手里”“几口就下去了”等语言特点来看,整个文段运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划线句原文为短句,改句为长单句,短句属于口语的一种特点,这与整个

    21、文段短句化的口语特点相符,而改句为一般的长单句,与整个文段的语体不协调。从用词角度分析,原句比改句多使用了“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动词的加入,让描写性语言更生动,生动地描写了俩老头一起来开会,一起去送人情出份子的事件,让语言更有画面感。改句没有使用这样生动的动词,因此没有这样的效果。2022年高考真题(2022年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

    22、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

    23、一定要讲究科学。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 22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例句:这句话是段落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

    24、一个人。A.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B. 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C. 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D.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身材是否肥胖”可知,本空应填写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需要减肥”意思相关的内容,再结合后文“体质指数是”可知,是否需要减肥,需要看体质指数

    25、。说明肥胖和体质指数有关。综合分析,本空可填“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第二空,由前文容易得知,本空填写的是“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的危害。由前一个分句中的关联词“不但”可知,本空应该以“而且”开头。再结合后文“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可知,这种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会生病,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进而影响健康。因此本空可填“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第三空,本空讲的是通过不吃晚饭来减肥的人恢复吃晚饭之后出现的情况。由后文“甚至比以前更胖”可知,在恢复吃晚饭后,有些人出现了“反弹”,而“甚至”所表示的程度更深,因此本空应填比“比以更胖”程度稍浅的后果。不吃晚饭的目的是减肥,恢复饮食后,有些人虽不至于更胖,

    26、但应该也减不了肥了,会出现不再掉秤,或者恢复“原貌”的情况。因此本空可填“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2022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

    27、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

    28、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答案】17(1)翻天覆地(2)不可企及(3)身临其境(4)一览无余 18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19B【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都已成为现实”可知,此处是说博物馆发生的巨大变化,修饰“

    29、变化”,且要体现“变化巨大”,由此可以想到“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第二处,结合“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可知,此处是说因时空限制而远到无法触及,由此可以想到“不可企及”;“不可企及”,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第三处,结合“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可知,此处是说借助高科技,人们会产生如同亲身面临那种境地,由此可以想到“身临其境”等词语;“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第四处,结合“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可知,

    30、此处是说借助虚拟技术让妇好墓葬全部收入眼底,由此可以想到“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形容视野开阔或事物简单明了,一下就能全都看到。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演”,改为“举办艺术展演”;第二处,“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不合逻辑且语序不当,改为“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特殊含义。B表突出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特殊含义。故选B。(202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

    31、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_。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_;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_。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

    32、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答案】20并不都是能吃的但不可食用也不能入药 21D【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面是说儿时对槐花美食的记忆,“不过”表转折,结合后面三类槐花的特点来看,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药用,而有的仅供观赏,所以此处

    33、填写“并非都能食用”这样的内容。第二处,此处是说淡黄色国槐花的特点,“可以入药”和后面洋槐花“可食用但不可入药”内容相对应,所以此处填写“但不可食用”。第三处,此处是说红色槐花的特点,前面国槐花和洋槐花的特点是“可以入药但不可食用”“可食用但不可入药”,而此处的红色槐花“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可见后面应是说“也不能入药”。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D比喻,是否定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故选D。2013年起,北京加大力度治理大气污染。2017年

    34、,在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部署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空气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由此开展“一微克”攻坚行动,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精准治理大气污染。2019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值首次进入“40+”,创历史新低。截止2020年底,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在“十三五”规划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与2013年相比,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浓度值均大幅下降。这些治理措施也为2022年的北京贡献了清澈的“冬奥蓝”。(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句中的两个画线部分可以互换位置。B句中的“首次”换为“首先”,句意不变。C句中的“截止”应换为“截至”。D句中画线的语句

    35、没有语病。(2)不改变句意,请用“得益于”改写句,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1)C(2)2022年北京清澈的“冬奥蓝”也得益于这些治理措施。【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句中的两个画线部分可以互换位置”错误,“由此开展行动”承接前文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观点“空气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而“综合运用手段”与后文“精准治理大气污染”也是顺承关系。所以“由此开展行动,综合运用手段”两个分句不可互换位置,B.“句中的首次换为首先,句意不变”错误,“首次”意思是第一次,头一回,指同一事项出现的第一次;“首先”的意思是最早,率先,指的是某一事项出现的时间最早。两词意

    36、思不同,更换后句意也不同。所以替换后句意发生改变。D.“句中画线的语句没有语病”错误,句中画线的语句“改善提高”搭配不当,可把“的改善”删掉。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题目要求不改变句意,用“得益于”改写句。“得益于”可以做句子的谓语,主语应是“好的结果”,即2022年北京清澈的“冬奥蓝”;宾语应是“这些治理措施”。所以可改写为“2022年北京清澈的冬奥蓝也得益于这些治理措施”。2021年高考真题(2021年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

    37、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相互映衬喧闹无比络绎不绝

    38、原汁原味B相互映衬热闹非凡连绵不断原汁原味C相互映衬喧闹无比连绵不断汁醇味正D交相辉映热闹非凡络绎不绝汁醇味正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

    39、】18D 19D 20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

    40、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应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

    41、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二是“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A“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B“导致”使用不当。C“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

    42、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

    43、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_,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_,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

    44、,从而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答案】21A 22示例:在寒冷的冬季生长期呈绿色加快融雪速度【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上文提到“有研究人员分析”可得出下文需回答雪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叙述主语应为“雪变色”。

    45、CD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所以排除CD。再依下文叙述对象是“雪衣藻”得知B中的“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强调的不是雪衣藻,而是“这种微型藻类”,所以排除B。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上文“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得出这里应填雪衣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冬眠,而根据后面的“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可推知,这里应该是说雪衣藻在气温较低的时候会冬眠,所以此处可填“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第二空,根据下文“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得知,第二空是填雪衣藻不成熟时的颜色。再根据后文“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变化可知,不成熟时的颜色应该是绿色。由此可知,这里可填“最初是

    46、绿色/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年轻时是绿色的”。第三空,根据下文“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可知,这是对上文现象产生的结果的阐述,故可推测降低雪反射阳光量会加快了冰雪消融的速度,所以此处应填“加快了融雪的速度”。(2021年北京卷)21语言基础运用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网络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给管网治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各类服务端APP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漏洞。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等问题,引起家长的普遍担忧。事实上,不仅未成年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

    47、而言,也渴求健康的网络空间。网络上,水军、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反复兴风作浪,淫秽色情、赌博诈骗信息屡禁不绝,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普遍期待开展一场网络大扫除。(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B加波浪线的两句有相同的语病。C第两句的位置不能够互换。D末句的“反应”应改为“反映”。(2)不改变原意,将第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1)D(2)网络的发展在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使用词语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百花齐放: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此

    48、处形容应用风格不同,种类繁多,使用正确。兴风作浪:比喻制造事端,煽动别人起来捣乱。此处形容不法分子煽动他人情绪,使用正确。B.成分残缺,两句都存在滥用介词而导致句子缺乏主语的语病,第一句删掉“随着”,第二句删掉“对而言”。C.句是原因,句是结果,故二者不能互换正确。D.反应: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等。反映: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报告。此处群众的“反应”显然是指群众对这类情况的意见、态度,故使用正确,无须更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把“与此同时”统合到前一句中,因为前句就是“此”,故需要去掉“与此”,换成“的同时”。因“同时”是个

    49、时间词,故还应在前一句谓语前加上“在”字,将它变成时间状语,最终变换为“网络的发展在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2020年高考真题(2020年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

    50、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C到

    51、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B 19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20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

    52、原文的逻辑。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解析】18本题考查辨析破折号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掌握破折号常见的几种作用,如表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表语意的转折或转换,表声音的中断或停顿,表语意的跃进等,结合语境仔细辨析。文本“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前面内容写想起专卖门钉肉饼小店,后面写“去吃门钉肉饼”,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本草纲

    53、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折,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前后内容相近,形成语意的跳跃。C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与“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在语意上构成转折。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方式,对“一个人”进行补充说明。故选B。19本题考查鉴赏分析比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了解比喻的定义、常见类型、作用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常见类型有明喻 暗喻 借喻等。作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结

    54、合文本内容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形状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从状态角度,扣住“黏稠”一词,分析车流与河水的相似性,“黏稠”本义指浓度大,不易流动,联系上文“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可分析出“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20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

    55、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

    56、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2020年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

    57、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18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喜闻乐见B老少皆宜C炉火纯青D不一而足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B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C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

    58、国际风筝节D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国际风筝节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8C 19B 20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解析】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符合语境。B项,老少皆宜:指老人和儿童都适宜,喻指适用的范围非常广。符合语境。C项,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此处前面由“不断”修饰,而“完美”境界应该只有一个,因此该词不符合

    59、语境。D项,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符合语境。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吸引观赏和竞技”的主语应该是“国际风筝节”,CD两项主语是“山东潍坊”,与后句无法搭配,排除;A项,“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作“举办”的宾语,无法同时作后句的主语,同时“已经连续”缺主语,排除。故选B。20本题考查赏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明确要求要分析比喻的“相似性”,首先要找出本体和喻体,再分析其相似点;画线句把“百哨齐鸣”比喻成“空中交响乐”,首先是声音上具有相似性;无数风筝上的哨声争相鸣响,正宛如“交响乐”的多人演奏,声音交织,在乐声的特点上也具有相似性;“具有独

    60、特的魅力”,风筝的哨声和交响乐一样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二者的相似性。(2020年北京卷)让群众早日摆脱贫困,是中阳县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中阳县采用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四种模式,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贷款发放,贫困户获得用于创收的生产资金。通过产业扶贫,保障贫困户每年有稳定的收益。中阳县还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破零增收,借助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服务企业、购买服务等四种措施,确保贫困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五万元以上。通过全力奋战,中阳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2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句中的“中阳县”都可以改为“该县”。B两句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一样。C文中三个“通过

    61、”,唯有一个可被换为“经过”。D将置于两句之间,文段会变得更连贯。24文段中两句结构不同,请在中添加一个词,使之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与结构一致,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答案】23C 24通过贷款发放,保障/保证/确保/让/使/使得贫困户获得用于创收的生产资金。【解析】23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A项,句中的“中阳县”不能改成“该县”。如前面已经提到这个县的名字,则下句再提到这个县就可以用“该县”,而句是首次提到县的名字,必须使用全称“中阳县”。B项,句中的“等”是表示列举未尽的省略;句中的“等”是表示列举已尽的收束。C项,“通过全力奋战”的“通过”可以换成“经过”,而中的“通过”都不能换成“经过”,否则搭配不当。D项,句是说的“结果”,而句是目标,句是措施,中间插入不合逻辑。故选C。24本题考查句式的鉴赏能力。是“通过产业扶贫,保障贫困户每年有稳定的收益”,格式是“通过,保障”。是“通过贷款发放,贫困户获得用于创收的生产资金”,“贫困户获得用于创收的生产资金”前面需要加一个与“保障”意义类似的动词,可加“保障/保证/确保”或“让/使/使得”。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2019-2023)(全国通用)专题09语言文字运用(选择 简答题)(Word版附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327.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